歷史沿革

偽滿大陸科學陸院長春本部主樓(本館)
1948年12月1日,東北行政委員會接管原偽滿大陸科學院,組建“東北工業(yè)研究所?!?949年9月,更名為“東北科學研究所”。在當時極其困難的條件下,我所為東北工、農業(yè)經(jīng)濟的恢復與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多次受到東北人民政府的獎勵。1952年8月,長春應化所歸屬中國科學院,改稱“中國科學院長春綜合研究所”。
1952年12月,中國科學院物理化學所自上海北遷長春。

黨和國家領導題詞
1954年,中國科學院決定將該所化學部分與中國科學院物理化學所合并,組成“中國科學院應用化學研究所”。新組合的應化所,對全所的研究方向進行了大幅調整,布局了合成化學、有機化學、無機化學、物理化學、分析化學、農產化學6大學科方向。1956年以后,結合國家12年科學技術發(fā)展規(guī)劃和中科院“三定”方針,該所再次對科研布局進行了調整,將研究工作發(fā)展成稀有元素化學、分析化學、無機制備、基本有機合成、高分子化學與物理、纖維素化學、催化、電化學、物質結構等9個學科方向。
1957年,基本完成了從一個工業(yè)部門研究所向中國科學院研究所的轉變。
1958年8月,創(chuàng)辦長春化學學院(共辦三屆)及附設化學學校(中專)和技工學校。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
1960年,舉辦業(yè)余大學班(共辦六期)。1960年12月,國家科委決定在該所建立超純物質及稀有元素分析測試基地。[1]
1968年5月,受“文化大革命”影響,該所實行軍管,開始“清理階級隊伍”、制造了所謂“應化所特務集團”的冤假錯案。
1978年12月,“中國科學院吉林應用化學研究所”更名為“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直屬“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
1988年,成立長春應用化學科學科技開發(fā)公司,負責所內開發(fā)實體的管理。1989年4月,該所與中科院化學所聯(lián)合建立高分子物理聯(lián)合開放實驗室。
1990年,經(jīng)國家科委批準成立了國家電化學和光譜研究分析中心。
1996年,成立高分子化學聯(lián)合實驗室開放實驗室。
2021年12月,聯(lián)泓新科公司與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簽署了《合作研發(fā)基于第四代催化劑的二氧化碳基生物可降解材料(PPC)超臨界聚合工業(yè)化技術合作協(xié)議》,就共同開發(fā)基于多核鋅系催化劑的聚碳酸亞丙酯超臨界聚合工業(yè)化技術,雙方同意開展全面技術合作,并由控股子公司聯(lián)泓格潤(山東)新材料有限公司建設5萬噸/年PPC工業(yè)化生產線。[4][10]
組織機構
所長辦公室
黨委辦公室
監(jiān)督審計處
科技處
重大項目辦
人力資源處
財務處
條件保障處
教育處
離退休服務中心
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科技總公司[9]
科研條件
設備資源?設施設備
據(jù)2015年9月研究所官網(wǎng)信息顯示,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擁有一批精密的儀器設備,有具備經(jīng)驗的研究人員維護,指導使用。主要的儀器設備有:核磁共振儀(NMR100MHz,400MHz)、電子能譜儀(XPS)、電子顯微鏡(透射、掃描、電子、衍射)、順磁共振儀(ESR)、四圓衍射儀、四級串聯(lián)質譜儀、多功能掃描探針顯微鏡、電噴霧質譜儀、X射線衍射儀等。
?館藏資源
據(jù)2015年9月研究所官網(wǎng)信息顯示,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圖書館配有計算機檢索系統(tǒng),藏書83000余冊,學術刊物4000余種。
人員編制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所長
自建所以來,長春應化所造就了若干享譽國內外的科學家及一大批高素質研究和技術人才,先后有32位科學家當選為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以及發(fā)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目前,在所職工868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7人、發(fā)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4人、正高級專業(yè)技術人員133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8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25人,有4個團隊獲國家重點領域創(chuàng)新團隊、5個研究團隊入選國家基金委創(chuàng)新研究群體。?[11]中國科學院院士(6人):
汪爾康、王佛松、蘇鏘、陳星旦、楊秀榮、張洪杰[2]發(fā)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3人):
汪爾康、王佛松、董紹俊[2]萬人計劃(2人):
王利祥(2013年度)、安立佳(2013年度)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8人):
何天白、王利祥、安立佳、閆東航、韓艷春、林君、曲曉剛、馬東閣序號 | 姓名 | 入選年度 | 序號 | 姓名 | 入選年度 |
1 | 何天白 | 1995 | 2 | 王利祥 | 1997 |
3 | 張洪杰 | 1997 | 4 | 安立佳 | 1998 |
5 | 邵元華 | 1998 | 6 | 金國新 | 1999 |
7 | 閆東航 | 2000 | 8 | 李景虹 | 2001 |
展開表格序號 | 姓名 | 入選年度 | 序號 | 姓名 | 入選年度 |
1 | 王利祥 | 1996 | 2 | 邵元華 | 1997 |
3 | 何天白 | 1999 | 4 | 林君 | 1999 |
5 | 李悅生 | 1999 | 6 | 李景虹 | 2000 |
7 | 韓艷春 | 2000 | 8 | 馬東閣 | 2000 |
展開表格科研部門據(jù)2015年9月研究所官網(wǎng)信息顯示,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建有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級分析測試中心、2個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和1個中國科學院工程化研發(fā)平臺。
科研系統(tǒng)
高分子物理與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電分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稀土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科院生態(tài)環(huán)境高分子材料重點實驗室
中科院高性能合成橡膠及其復材重點室
化學生物學實驗室
綠色化學與過程實驗室
先進化學電源實驗室
國家電化學和光譜研究分析中心[12]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長春應化所高擎發(fā)展應用化學,貢獻國家人民的旗幟,共取得科技成果1200多項,其中包括鎳系順丁橡膠、火箭固體推進劑、稀土萃取分離、高分子熱縮材料等重大科技成果450多項,創(chuàng)造了百余項“中國第一”,榮獲國家自然、發(fā)明、科技進步獎60多項,院?。ú浚┘壋晒?00余項;申請國內和國際專利4400余項、授權2800余項;發(fā)表第一單位科技論文20000余篇(其中SCI收錄15000余篇),專利申請、授權數(shù)和論文被SCI收錄引用數(shù)持續(xù)位居全國科研機構前5位;培育了中科院系統(tǒng)第一家境內上市公司—長春熱縮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中科英華”);建成了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中科院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級分析測試中心;成批成建制地向30余個新興科研機構和新興企業(yè)輸送專業(yè)人才1200多人,有32位在本所工作和學習過的優(yōu)秀科學家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和發(fā)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被譽為“中國應用化學的搖籃”;先后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等多種榮譽稱號,不斷為中國經(jīng)濟建設、國家安全和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做出了重要創(chuàng)新貢獻。[8]
學術刊物據(jù)2015年9月研究所官網(wǎng)信息顯示,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依托中國化學會,承擔《分析化學》、《應用化學》和《化學通訊》3個科技期刊的編輯出版工作。
?《分析化學》

《分析化學》
《分析化學》創(chuàng)刊于1972年,是由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和中國化學會共同主辦,公開發(fā)行的專業(yè)性學術期刊,主要報道中國分析化學創(chuàng)新性研究成果,反映中國及其他國家分析化學學科的前沿和進展。刊物設有研究報告、研究簡報、評述與進展、儀器裝置與實驗技術、來稿摘登、NEWS等欄目。該刊是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及全國優(yōu)秀科技期刊,已被包括美、英、日、俄在內的近30種文摘刊物和檢索系統(tǒng)收錄。?《應用化學》
《應用化學》創(chuàng)刊于1983年,是經(jīng)國家科委批準公開發(fā)行的化學類綜合性學術期刊。其中包括有機化學、無機化學、高分子化學、物理化學、分析化學,與材料科學、信息科學、能源科學、生命科學互相關聯(lián)和滲透,涉及的專業(yè)面廣。該刊被14種主要數(shù)據(jù)庫和權威檢索類期刊列為固定收錄刊物,被長期摘引錄用。[3]
?《化學通訊》
《化學通訊》雜志是由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和中國化學會共同主辦,面向中國化學會會員發(fā)行的內部刊物。主要傳播中國及其他國家化學信息,介紹中國及其他國家化學發(fā)展新動態(tài)、新進展、新方法、新技術、新產品。
人才培養(yǎng)
學科建設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
截至2022年3月31日,長春應化所在職職工861人,勞務派遣人員460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7人、發(fā)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4人、正高級專業(yè)技術人員147人,萬人計劃16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8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23人,有5個研究團隊入選國家基金委創(chuàng)新研究群體、4個團隊獲國家重點領域創(chuàng)新團隊。[8]二級學科碩士點(6個):
高分子化學與物理、無機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二級學科博士點(6個):
無機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高分子化學與物理、應用化學教學建設據(jù)2015年9月研究所官網(wǎng)信息顯示,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在學研究生共748人,其中55%以上為博士研究生,先后有9篇入選中國百篇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9人榮獲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學金特別獎,百余人獲各類冠名的研究生獎學金。
獲獎年度 | 獲獎者姓名 | 指導教師 | 獲獎論文題目 |
2002 | 由天艷 | 汪爾康 | / |
2003 | 王炳全 | 董紹俊 | / |
2005 | 孫鵬 | 邵元華 | 掃描電化學顯微鏡在液/液界面電化學中的應用 |
2006 | 金永東 | 董紹俊 | 納米結構界面組裝及電化學SPR研究 |
展開表格文化傳統(tǒng)
形象標識標識以苯環(huán)為基礎設計要素,下方的“CIAC”為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的英文縮寫。
標識中的橢圓是地球的造型,借以隱喻化學廣闊的發(fā)展空間。聚攏和永續(xù)流動的態(tài)勢極好地體現(xiàn)了應化所協(xié)力精進的團隊精神和強勁的凝聚力。
橢圓內部的苯環(huán)呈上升趨勢,下方有序的速度線使其具有一顆飛翔行星的速度、力量和輝煌,不僅象征應化所的活力、動力和創(chuàng)造力,也寓意著應化人積極進取、追求卓越的人生信念和搏擊精神。苯環(huán)沖破橢圓的開放態(tài)勢,打破了封閉式造型的刻板和單調,形象地表現(xiàn)了科學無止境的含義,更是應化人開放的科學理念的體現(xiàn)。
標識的基礎色為“應化藍”。藍色代表嚴謹、科學、規(guī)范、求實,象征科學、誠信的治學精神,與應化所“應用化學,追求卓越”的核心理念相吻合。
精神理念?精神
奉獻、主人翁、科學、團結
?理念
應用化學,追求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