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管理介紹
國際儲備資產的結構管理,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四種儲備資產之間的數量構成比例管理;二是各類型國際儲備資產內部的比例管理。由于各國持有的普通提款權和特別提款權數量,取決于所繳納的份額的多少,不能隨便改變,其內在構成也相對簡單,黃金儲備在國際儲備資產的作用也日漸削弱。因此,國際儲備結構管理的重點是外匯儲備結構管理。
原則
各國貨幣當局在進行儲備結構管理中應貫徹三項原則。
1、安全性。
即要保持國際儲備資產的安全、有效和價值穩(wěn)定。2、流動性。
即國際儲備資產能及時轉化為滿足需要的各種國際支付手段。這些需求包括國際貿易所引起的國際支付、對外債務的到期還本付息、外商直接投資企業(yè)合法收益的匯出,以及對外匯市場的必要干預,戰(zhàn)爭、自然災害等突發(fā)事件的應急需要等。3、盈利性。
即在國際儲備資產保值的基礎上能夠增值、獲利。由于儲備資產的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呈負相關關系,安全性與流動性高,盈利性較低;如果盈利性高,安全性與流動性較差,所以貨幣當局對這三個原則應統(tǒng)籌兼顧,互相補充,在安全性、流動性有保證的前提下,爭取最大盈利。
內容
1、黃金儲備的結構管理。
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978年宣布黃金非貨幣化以后,西方主要工業(yè)國家基本采取維持黃金儲備實物量基本不變的政策。有些石油輸出國和非產油發(fā)展中國家曾采取有限增加黃金儲備的政策,目前也改為采取黃金儲備量基本不變的政策。南非采取統(tǒng)一出售黃金政策。 2、外匯儲備的結構管理。
與其他儲備資產相比,外匯儲備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流動性強,它能及時而較自由地用于對外支付和清償的需要;二是不穩(wěn)定性,它經常隨著各種內外因素的變化而變化,即匯率經常上下波動;三是風險大,作為儲備貨幣的匯率變動和持有儲備的機會成本都會給外匯儲備帶來較大的風險。外匯儲備的結構管理主要包含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選擇儲備貨幣的原則。選擇何種貨幣作為儲備貨幣并確定其所占比重除遵循上述三項原則外,還應考慮下列因素:一國國際貿易結構及國際債務結構;彌補財政赤字和干預外匯市場時所需貨幣;各種貨幣的收益率;儲備貨幣多元化。第二、外匯儲備的資產形式的管理。外匯儲備資產結構是指外幣現(xiàn)金、外幣存款、外幣短期證券和外幣長期證券等資產形式在外匯儲備中的比重和地位。
一般來說,短期的、變現(xiàn)能力強的外匯儲備資產,其流動性強、風險較小,且收益水平低;長期的、變現(xiàn)能力弱的外匯儲備資產,其流動性差、風險較大,且收益水平高。要確定不同形式資產的比率,應根據本國的實際需要。一國持有儲備資產首先要考慮其流動性和安全性,其次考慮其收益性。有些金融管理當局如英格蘭銀行和一些金融專家按照流動性的強弱,將儲備資產劃分為三個檔次。第一檔次為一級儲備,即流動性強、隨時可以變現(xiàn)使用的資產,主要用于一國經常性和臨時性對外支付的需要,包括現(xiàn)金、活期存款、短期存款、短期債券、商業(yè)票據等。一級儲備的數量應以滿足國家對外支付、維護國際信譽為標準,在外匯儲備資產中占一定比例;第二檔次為二級儲備,即流動性稍弱的資產,用于一國發(fā)生臨時性或突發(fā)事件時對外支付的保證,如各種定期存單、年限在2~5年的中期國債等;第三檔次為三級儲備,即流動性差但收益率高的資產,是外匯儲備資產中用于長期投資的部分,如期限為4~10年的長期債券、AAA級歐洲債券,以彌補一級儲備資產收益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