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整理: 杜布羅夫尼克是克羅地亞東南部的一個港口城市,位于達爾馬提亞海岸南部,是一個具有中世紀風貌的古城。它擁有43,770名居民,建于7世紀。中世紀時,杜布羅夫尼克是一個城市共和國的中心。它是一個重要的旅游中心和療養(yǎng)勝地,擁有美麗的風景和氣候宜人。
杜布羅夫尼克 杜布羅夫尼克,古名“拉古薩”。 克羅地亞 東南部港口城市,最大旅游中心和療養(yǎng)勝地。位于風景綺麗、氣候宜人的達爾馬提亞海岸南部石灰?guī)r半島上。倚山傍海,林木茂盛,是具有中世紀風貌的古城。根據(jù)2001年的人口普查結(jié)果,城市擁有43,770 名居民。建于7世紀。中世紀為杜布羅夫尼克城市共和國中心,在 亞得里亞海 和東西方貿(mào)易中起過重要的中轉(zhuǎn)站的作用。1979年杜布羅夫尼克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收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簡介 杜布羅夫尼克(Dubrovnik,古名拉古薩,Ragusa)是 克羅地亞 東南部港口,位于亞得里亞海濱、杜布羅夫尼克地峽的頂端,是亞得里亞海濱最著名的 旅游勝地之一,也是杜布羅夫尼克-奈雷特瓦縣的海港與行政中心,根據(jù)2001年的統(tǒng)計資料顯示,杜布羅夫尼克擁有43,770 名居民,相比于1991年的49,728 人有所下降 ,1979年杜布羅夫尼克城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收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杜布羅夫尼克城繁榮依靠的是海上貿(mào)易,在中世紀時期,杜布羅夫尼克作為 拉古薩共和國 的首都(拉古薩共和國和 威尼斯 、 熱那亞 、 比薩 和 阿馬爾菲 一起都被稱為航海共和國,借指航海貿(mào)易在這些城市歷史上舉足輕重的地位),成為唯一一個在 亞得里亞海 東岸地區(qū)與 威尼斯共和國 競爭的國家。在城市財力與出色外交技巧的支持下,城市發(fā)展到了 一個不尋常的高度,尤其在15-16世紀之間。然而在1970年,為響應南斯拉夫政府的號召達到避免戰(zhàn)爭毀壞的目的而解除了軍備。導致1991年 南斯拉夫 解體后,城市遭到以塞爾維亞族和黑山族為主的南斯拉夫人民軍的進攻,進攻時間長達7個月,城市遭到炮彈的嚴重毀壞。 1815年城市被 奧匈帝國 占領(lǐng), 1918年 歸塞爾維亞- 克羅地亞- 斯洛文尼亞王國。鐵路通薩拉熱窩、 貝爾格萊德 等地。工業(yè)有食品、絲綢、皮革工藝品等。多教堂、鐘樓、文藝復興時代建筑和藝術(shù) 珍品。有海濱浴場、療養(yǎng)院。每年夏季在此舉行“杜布羅夫尼克之夏”戲劇節(jié)。
名稱由來 在 克羅地亞語 里,城市的名稱是杜布羅夫尼克( Dubrovnik ),而在 意大利語 里,城市的名稱則是拉古薩( Ragusa )。城市歷史上在 希臘語 的名稱是萊伊亞( Raiyia ,Ραυγια)或者拉古薩( Ragousa ,Ραγουσα)。當前城市的克羅地亞語名稱是在 1918年 奧匈帝國 崩潰之后由 南斯拉夫王國 官方承認并授權(quán)通過的,而歷史文獻中最早提到杜布羅夫尼克的是12世紀城市與波斯尼亞國王庫林簽訂的條約中出現(xiàn)的。
歷史沿革 歷史學研究表明 拉古薩共和國 于公元7世紀建立于一個名叫勞斯(Laus)的石島上,這里為來自鄰近埃皮道魯斯城的達爾馬提亞難民提供了庇護所,最開始建立城市的羅馬人與達爾馬提亞人在斯拉夫人入侵之后紛紛逃逸。而最近出現(xiàn)的另一種理論,則是基于新的 考古學發(fā)現(xiàn)。在一座8世紀起就作為城市城墻一部分的拜占庭教堂內(nèi)發(fā)現(xiàn)的物品與傳統(tǒng)的理論相悖,拜占庭教堂的大小清楚的顯示那個時代有相當大的移民潮出現(xiàn),而越來越多的科學團體支持這種理論-拉古薩的建城在公元前就已經(jīng)開始了,而通過近來在杜布羅夫尼克出土的越來越多的古希臘陶器則更有力的支持了這種希臘建城理論,而同樣,在城市主要道路下鉆孔發(fā)現(xiàn)天然的沙子,反駁了城市建立在勞斯島這樣一座石島上的理論。 安東·尼切蒂奇博士在他的《杜布羅夫尼克港的歷史》( 克羅地亞語 :Povijest dubrova?ke luke)一書中詳細介紹了杜布羅夫尼克是如何被 希臘 水手建立起來的。而這個理論中的一個關(guān)鍵因素就是那個時代的船只每天可以航行的距離在45-50海里,而且需要停泊在沙灘海岸邊以便在夜晚余下的時間舀出船里的水。而理想的棲息地又要求在附近有干凈的水源,這兩個條件杜布羅夫尼克都具備,并且它正好處于兩個已知的古希臘人定居點 布德瓦 與科爾丘拉的距離中點上(兩地之間的距離為95海里)。 在 東哥特王國 滅亡之后,城市處于東羅馬帝國 的保護之下,雖然這時城市實際上已經(jīng)是一個獨立的城邦,并且積極的與周圍的塞爾維亞濱海城市相交往。在十字軍東征之后,城市在1205-1358年處于 威尼斯 的統(tǒng)治之下,那時威尼斯已經(jīng)在所有的達爾馬提亞城市建立了自己的統(tǒng)治機構(gòu)。在1358年締結(jié)的《扎達爾和平條約》中,拉古薩作為 匈牙利王國 的附屬國獲得了相對的獨立。 從14世紀到1808年,城市一直處于自主管理之中,而在15-16世紀,城市達到了它的巔峰時期,那時它的實力可以與威尼斯及其他意大利的海洋共和國一較高下。
幾個世紀以來,拉古薩都與其他 亞得里亞海 的海洋共和國聯(lián)盟與 威尼斯共和國 進行競爭,這個聯(lián)盟也使 安科納 與拉古薩這兩個在亞得里亞海相對而望的城市共同對抗威尼斯人將亞得里亞海變?yōu)?/span>威尼斯灣 (也就是直接或者間接控制亞得里亞海各大港口)的企圖。安科納和拉古薩之間發(fā)展了一條非傳統(tǒng)貿(mào)易線路(不同于 威尼斯 的 威尼斯- 德國-奧地利的傳統(tǒng)線路),這條線路起自東方,經(jīng)拉古薩與安科納,吸引了 佛羅倫薩 加入并最終使貨物運抵佛蘭德斯。 早在1272年, 拉古薩共和國 就創(chuàng)建了自己的法律,法律融合了 羅馬 的法律,并結(jié)合當?shù)氐娘L俗。法律還包含了城市發(fā)展計劃和因衛(wèi)生原因所建立了檢疫制度。 拉古薩共和國很早就接受了現(xiàn)代的法律和政治結(jié)構(gòu),而1301年,城市的第一家藥店的開張也讓城市的醫(yī)療 水平開始為人所知,1317年曾因為各種原因藥店停業(yè)一年。1347年,城市開放了它的第一所救濟院,第一所醫(yī)院(拉扎雷特醫(yī)院)于1377年建立,奴隸貿(mào)易在1418年被廢除,1432年開辦了第一家孤兒院,一處長20公里的供水系統(tǒng)在1436年建成。 城市被當?shù)赜兄?/span>拉丁- 達爾馬提亞血統(tǒng)的貴族統(tǒng)治,并建立了兩級城市議會,如同那個時代其他的國家一樣,它們維持著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早在15世紀城市就廢除了奴隸貿(mào)易并宣揚自由的寶貴。幾個世紀以來, 拉古薩共和國 成功的維護了它在 威尼斯共和國 和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這兩大強敵之間的生存空間并保持了自己穩(wěn)定的統(tǒng)治。 城市居民所說的語言主要是拉丁-達爾馬提亞語和 克羅地亞語 ,而自11世紀后逐漸定居城市的普通居民開始一點點的用克羅地亞語替代達爾馬提亞語。城市的貴族們都擁有 拉丁 血統(tǒng),而直到17世紀,城市人口主要還是以拉丁人為主,但之后隨著周圍地區(qū)的 克羅地亞 人遷入城市,城市民族結(jié)構(gòu)也發(fā)生了相應的變化。 意大利語 與 威尼斯 方言成為了 拉古薩共和國 文化和貿(mào)易的重要語言,從1472年到共和國滅亡,意大利語取代了 拉丁語 成為城市的官方語言,同時,由于與附近和平共處的斯拉夫民族交流增多,并且受到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文化的熏陶,拉古薩也成為克羅地亞文學的搖籃。 城市的經(jīng)濟與財富一部分得益于自身的開發(fā)與發(fā)展,但最主要還是來自于海上貿(mào)易,在出色的外交技巧的幫助 下,拉古薩的商人們自由的通行于陸地和海洋,城市擁有數(shù)量巨大的商船隊航行于世界各地。在從 印度 到美洲的航行中,拉古薩商人們也找到了一些定居點,并將他們的文化與植物也帶到了這些地方。他們成功的一個關(guān)鍵并不在于征服,而在一面書寫著 拉丁語 自由( Libertas )于顯著位置的白色旗幟的引導下進行貿(mào)易和航行。而這面旗幟是在1418年城市正式廢除奴隸貿(mào)易后被采用的。 許多來自 西班牙 和葡萄牙的塞法迪猶太人被城市所吸引。1544年5月,一艘滿載著葡萄牙難民的船只在城市???。就像巴爾薩澤·德·法里亞對約翰國王所匯報的那樣,這些難民在城市里工作,而在那個時代最著名的火炮與鐘表工匠伊萬·拉布利亞寧(原葡萄牙教師,本名約翰內(nèi)斯· 巴普蒂斯塔· 阿本西斯·德·拉·托萊)就在這批難民當中。 在經(jīng)歷了地中海貿(mào)易危機和奪去5000名市民生命并將城市大部分建筑夷為平地的1667年大地震后,城市開始走向衰落,1699年,城市更是將奈烏姆出售給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以避免卷入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軍隊與前進的 威尼斯共和國 軍隊的戰(zhàn)爭中去。如今這塊土地屬于波黑,并且是波黑唯一的出海口。 1806年,城市向 拿破侖 軍隊投降,因為這是唯一的結(jié)束俄國與黑山聯(lián)合艦隊對城市長達一個月時間圍攻的辦法(在被圍攻期間3000枚火炮炮彈落到城市)。起初拿破侖只是要求他的部隊能自由通過這座城市,許諾不會占領(lǐng)此處,并強調(diào)法國人是拉古薩居民的朋友,然而, 法軍 隨后封鎖了港口,迫使 拉古薩共和國 政府投降并讓法軍進入城市。這天,城墻上所有的旗幟與城徽全部被涂成黑色作為悲傷的標記。1808年, 法國 馬爾蒙 元帥廢除了共和國并首先將其并入 拿破侖 控制下的意大利王國,不久又將城市納入法國控制的伊利里亞省的管轄范圍。 在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之后,哈布斯堡王朝獲得了這些省份,新的帝國行政管理機構(gòu)建立起來了,擁有自己的議會并定都扎達爾的達爾馬提亞王國建立起來。整個十九世紀都受在議會中占主導地位的自治黨與 人民黨 引入了一系列修改法案以加強中央集權(quán),盡管這些法案生效緩慢,但機構(gòu)、稅務(wù)、宗教、教育和貿(mào)易結(jié)構(gòu)都按新法案建立起來。而對于不幸的當?shù)鼐用駚碚f,加強中央集權(quán)的政策本來是打算刺激經(jīng)濟的發(fā)展的,但結(jié)果證實是失敗的,并且一旦 拿破侖戰(zhàn)爭 所導致的個人、政治和經(jīng)濟創(chuàng)傷被克服后,新的政治組織開始在這一地區(qū)形成,這些組織要求在 亞得里亞海 沿岸地區(qū)進行政治重組。 有缺陷的哈布斯堡王朝的行政體系與新的拒絕面向大眾的民族主義組織,這兩種力量的整合,創(chuàng)造了一個特別令人費解的問題。對于達爾馬提亞來說,它是由講 德語 的、中央集權(quán)的哈布斯堡王朝統(tǒng)治的一個省。同時能說兩種語言的(主要是 克羅地亞 語與 意大利語 )精英控制了占人口多數(shù)的信仰天主教的克羅地亞人與人數(shù)較少的(不超過300人)信仰東正教的塞爾維亞人。 1815年,前 拉古薩共和國 政府的貴族們聚集在一起,最后一次在莫科希察的列特尼科瓦茨開會,然而這一次貴族們?yōu)橹亟ɡ潘_共和國的所做的巨大努力也付之東流,因為自共和國滅亡后,絕大多數(shù)貴族被 奧地利帝國 驗證了身份。 1832年,西吉斯蒙多·蓋塔爾迪-貢多拉被選為拉古薩行政長官,在這座城市他執(zhí)政13年,奧地利政府因此授予他男爵頭銜。
拉法埃萊·波扎(1828-1890)伯爵、法學博士在1869年第一次被選為拉古薩行政長官,而在1872、1875、1882、1884年的四次選舉中他也都獲得勝利,而他也在1870年和1876年兩次被選入達爾馬提亞議會任職。1882年斯普利特民族主義者的獲勝在丘爾佐拉和拉古薩地區(qū)造成了強烈的反響。這些也得到了拉古薩市長拉法埃萊·波扎和杜布羅夫尼克的國民閱讀俱樂部 、杜布羅夫尼克工人協(xié)會和作者署名為“斯洛維納茨”的評論文章的支持和歡迎。而在庫納區(qū)和奧雷比奇區(qū),特別是在奧雷比奇區(qū),甚至在斯普利特之前就建立了民族政府。 奧地利與后來的 奧匈帝國 的統(tǒng)治持續(xù)了一個世紀還多,并且城市那時所處的氣氛就如同那時世界大國所信奉的格言:劃分與統(tǒng)治。在政黨方面,奧地利對達爾馬提亞沿海地區(qū)人口的分化政策充分體現(xiàn)出來,如 克羅地亞 人民黨與代表意大利族利益的自治黨。 1889年,塞爾維亞天主教徒集會支持自治黨侯選人弗朗西斯科·蓋塔爾迪-貢多拉男爵與人民黨的弗拉霍·德·朱利競選排上日程的達爾馬提亞地區(qū)領(lǐng)導人選舉。接下來幾年當?shù)卣倪x舉,弗朗西斯科·蓋塔爾迪-貢多拉和他的自治黨贏得了杜布羅夫尼克市長選舉,他一直在市長的位置上直到1899年去世,而人民黨聯(lián)盟在1894年5月27日重新贏得了選舉。弗朗西斯科·蓋塔爾迪-貢多拉在1890年12月4日建立了城市集郵協(xié)會。
1921年,達爾馬提亞政治家、 人民黨 的領(lǐng)導人之一佩羅·欽格里亞去世,享年84歲。由于他的努力,使得人民黨與一些右翼黨派在1905年合并成為一個 克羅地亞 政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杜布羅夫尼克成為納粹德國傀儡政權(quán) 克羅地亞獨立國 的一部分,起初城市由意大利軍隊占領(lǐng),1943年9月8日后, 德軍 進入城市。1944年10月,鐵托領(lǐng)導的南斯拉夫游擊隊進入城市,隨著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lián)邦共和國 的建立,杜布羅夫尼克成為了這個國家的一部分。而在游擊隊進入杜布羅夫尼克之后,對于同納粹和意大利合作 的敵對分子及天主教神父進行了清除,78名敵對分子被處決。 1991年還是 南斯拉夫 一部分的 克羅地亞 與斯洛文尼亞宣布獨立。而早在70年代早期為了避免老城遭到戰(zhàn)爭的破壞,老城已經(jīng)非軍事化并解除了軍備。隨著克羅地亞于1991年宣布獨立,南斯拉夫人民軍中的塞爾維亞族和黑山族士兵對杜布羅夫尼克發(fā)起攻擊。由莫米爾·布拉托維奇領(lǐng)導的黑山政府忠于塞爾維亞領(lǐng)導人斯洛博丹·米洛舍維奇,宣稱杜布羅夫尼克不被允許留在克羅地亞領(lǐng)土內(nèi),因為這座城市歷史上是黑山的一部分,盡管城市主要的居民是克羅地亞族,只有少量的黑山族居民居住于此。而塞爾維亞族居民更是只占城市人口的百分之六。布拉托維奇政府的聲明被看作是米洛舍維奇同他的民族主義支持者們建立大塞爾維亞計劃的一部分,他們渴望在南斯拉夫解體后主宰這一地區(qū)。 1991年10月1日,杜布羅夫尼克被南斯拉夫人民軍攻擊,由此開始了持續(xù)七個月的杜布羅夫尼克包圍戰(zhàn),同年12月6日,在南斯拉夫人民軍猛烈的炮火之后,19名城市居民喪生,60名受傷。根據(jù)克羅地亞紅十字會的統(tǒng)計,在沖突當中,共有114名杜布羅夫尼克市民被殺,其中包括著名詩人米蘭·米利西奇。國外媒體普遍批評了持續(xù)攻擊對老城的損害以及造成的人員傷亡。盡管如此,南斯拉夫人民軍的炮兵的攻擊在一定程度上損壞了城市56%的建筑。而進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ǎn)名錄的杜布羅夫尼克老城城墻也遭到650次持續(xù)炮擊。1992年5月,克羅地亞軍隊解除了杜布羅夫尼克的圍困,解放了這座城市及周邊地區(qū)。但是南斯拉夫人民軍的攻擊所造成的突發(fā)危險還是持續(xù)了三年的時間。
隨著戰(zhàn)爭的結(jié)束,被炮彈損壞的杜布羅夫尼克老城開始維修,遵循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指導方針,修復將按照原樣復原。到了2005年,絕大多數(shù)被損壞的部分都修繕完畢,而在鄰近城門的部分當前仍能看到炮擊的痕跡,展示了圍城時期所遭受的軍事攻擊。而從城市四周的高處遠眺則可以看到城市更多明亮的新屋頂。前南斯拉夫國際戰(zhàn)犯法庭已經(jīng)對組織圍城攻擊的南斯拉夫人民軍將領(lǐng)和官員進行了起訴。指揮南斯拉夫人民軍炮擊杜布羅夫尼克的帕夫萊·斯特魯加爾將軍被判處入獄八年。
1996年一架美國的波音T-43客機在杜布羅夫尼克機場附近墜毀,其中包括美國空軍的重要人物。
氣候特點 杜布羅夫尼克地區(qū)的氣候是典型的地中海氣候,有著溫暖、多雨的冬季與炎熱、干燥的夏季。然而,同其他的地中海氣候截然不同的是,由于獨特的大風天氣與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雷電交加的暴風雨天氣,每年10月到第二年4月出現(xiàn)的沿亞得里亞海岸吹拂的東北季風帶來了令人不舒服的冷空氣,而全年打雷的情況則非常普遍。尤其在夏季,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陽光明媚的好天氣不再的情景。在不同的地區(qū),空氣的溫度會有輕微的變化。很典型的是,在七月和八月的白天,溫度可以達到 29 ℃,而在夜間則會降至21℃左右。而杜布羅夫尼克最舒適的季節(jié)也許就是春秋兩季了,兩季的最高溫度一般都在 20 ℃到 28 ℃之間。
杜布羅夫尼克年平均溫度:16.4 ℃
最冷的一月的平均溫度:10℃
最熱的八月的平均溫度:25.8℃
從五月到九月之間的海水平均溫度:17.9–23.8℃,海水鹽度: 38 ‰
年平均降雨量:1,020.8 mm
年平均降雨日:109.2
年平均日照時間:2629 小時
平均白晝時間:7.2 小時
人口特征 根據(jù)2001年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杜布羅夫尼克總?cè)丝跒?43,770 人,其中30, 000 人住在城市中心,大約88.39% 的人口是克羅地亞族。
旅游文化 每年一度的杜布羅夫尼克夏季藝術(shù)節(jié)是一場持續(xù)45天的文化盛會,包括現(xiàn)場表演、音樂會和嘉年華,在2007年,這項節(jié)日被與全球貿(mào)易領(lǐng)導人俱樂部進行合作的編委會授予國際金質(zhì)獎杯。每年的2月3日是杜布羅夫尼克城的保護神圣弗拉霍的節(jié)日,這一天城市為了慶祝節(jié)日會舉行游行和集會,而節(jié)日慶典會持續(xù)數(shù)日。
杜布羅夫尼克老城的圖像被描繪在克羅地亞1993-2002年發(fā)行的50庫納鈔票的背面。在眾多的旅游目的地中也有少量的海灘值得關(guān)注,巴涅海灘是杜布羅夫尼克最重要的公共海灘,也是東西海灘俱樂部的所在地。這里也有名為科帕卡瓦納的充滿沙石的海灘,是鄰近的埃拉菲蒂群島的一部分,名字則源于巴西里約熱內(nèi)盧的同名海灘。
城市守護神圣弗拉霍的雕像在全城各處都可以見到,他對杜布羅夫尼克的重要性如同圣馬可對威尼斯的重要性。城市最大的教堂之一圣弗拉霍教堂就以他的名字命名。城市以眾多的古建筑而聞名于世,如特爾斯泰諾植物園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植物園,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492年之前。同樣,歐洲第三古老的藥店也位于這座城市,藥店建于1317年,位于城市的小兄弟修道院里。
歷史上許多塞法迪猶太人被吸引到杜布羅夫尼克這座歷史上的大海港來。1544年5月,滿載葡萄牙難民的船只進入海港。而另一位杜布羅夫尼克的仰慕者——喬治·蕭伯納在1929年訪問這座城市時說:“如果你想看到天堂到底是什么樣子,那么去杜布羅夫尼克吧!”
在杜布羅夫尼克海灣有一個72公頃的滿是森林的小島——洛克魯姆(Lokrum),根據(jù)傳說,獅心王理查一世在1192年十字軍東征時返回英國時因船只沉沒而在此處上岸。島上有要塞、植物園、修道院和裸泳浴場。
杜布羅夫尼克同樣也在一些著名的電影和戲劇中被提及,在邁克爾·凱恩主演的電影《海底兩萬里》中,其中一個角色就提到了自己夢到來自杜布羅夫尼克的小精靈。
伊萬·貢杜利奇這位17世紀的克羅地亞作家,在他的詩作《奧斯曼》中預言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崩潰。
杜布羅夫尼克在1667年大地震中幸存下來的少量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已經(jīng)足夠顯示城市的建筑遺產(chǎn),最值得一看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是斯龐扎宮,建于16世紀,是國家檔案館的所在地。而主教宮則是哥特-文藝復興時期的結(jié)構(gòu),展示了雕刻精美的吊頂和裝飾華麗的樓梯,這里是博物館的所在地。圣薩瓦大教堂則是文藝復興時期留下的又一遺跡,鄰近游人如織的圣方濟各會修道院。圣方濟各會修道院圖書館藏有30,000 卷圖書和22件羊皮紙手抄卷以及1500份極具價值的手寫文獻。修道院的展品包括一件15世紀鍍銀的十字架和銀質(zhì)香爐,以及一件18世紀的來自耶路撒冷的耶穌受難像,還有貝馬爾丁·古采蒂奇于1541年寫下的印刷精美的《殉教史》。
杜布羅夫尼克最讓人起敬的教堂是圣弗拉霍教堂,是為了紀念杜布羅夫尼克城的守護神于18世紀修建的。這座令人印象深刻的巴羅克式大教堂是留給杜布羅夫尼克人的一筆財富。城市的多明我會修道院在外面看來類似于一座堡壘,但內(nèi)部卻包含了一座美術(shù)博物館及一個哥特-羅馬風格的教堂。而多明我會修道院的最大財富則是圖書館的220件羊皮紙手抄卷及大量有插圖的手稿、對珍貴手抄本和文獻的豐富的收藏以及大量的美術(shù)作品。
杜布羅夫尼克的標志就是那繞城超過3公里的城墻了。朝向陸地一側(cè)的城墻大約有四到六米厚,而朝向大海一側(cè)的則要薄的多。而城墻上的炮塔系統(tǒng)則是用來保衛(wèi)脆弱的城市的。
城市語言 直到1472年,城市的官方語言都是拉丁語,后來,共和國參議院決定共和國的官方語言是拉古薩方言的拉丁-達爾馬提亞語,并禁止在參議院進行辯論的時候使用斯拉夫語言。在許多個世紀,貴族們堅持使用他們的語言,不過在城市發(fā)展的過程中,這些語言慢慢開始消失。
雖然拉丁語是作為官方語言使用,本地的普通居民則大多使用斯拉夫語言進行交流(1698年被托爾斯托伊確認,他在當時發(fā)現(xiàn)拉丁-達爾馬提亞語使用者較斯拉夫語使用者更有優(yōu)越性) ,而達爾馬提亞語也在城市使用,而城市里所說的意大利語則帶有明顯的威尼斯和托斯卡納方言的影響,而一般使用意大利語的都是講拉丁-達爾馬提亞語的商人們中的上等階層。同樣也源自威尼斯的影響。
交通運輸 杜布羅夫尼克擁有自己的國際機場,在市中心東南大約20公里,在奇利皮鎮(zhèn)附近,有一座航站樓和長3300m,寬45m的4E級12-30跑道。杜布羅夫尼克古老的公共汽車總站在格魯日,有通往機場的公共汽車線路。另外,從黎明到午夜,城市的公共汽車將城市周圍與市中心連接成了巨大的現(xiàn)代交通網(wǎng)。然而,不同于克羅地亞其他主要城市,杜布羅夫尼克并沒有鐵路經(jīng)過。直到1975年,杜布羅夫尼克與波黑的莫斯塔爾和薩拉熱窩之間通過一條760毫米的窄軌鐵路相連。薩格勒布與拉夫恰之間的A1高速公路,已經(jīng)計劃延伸至杜布羅夫尼克,高速公路將橫穿正在建設(shè)中的佩列沙茨大橋,而另一個備用計劃則是建議從奈烏姆通往波黑的高速公路與杜布羅夫尼克相連,然而這個計劃并不受重視,已經(jīng)被取消。
教育情況 杜布羅夫尼克有大量的教育機構(gòu),包括杜布羅夫尼克國際大學、杜布羅夫尼克大學和一所航海學院、一所旅游學院以及薩格勒布大學研究生中心、美國技術(shù)管理學院和克羅地亞科學藝術(shù)學會歷史研究所。
城市名人 弗朗科·薩凱蒂(1332-1400)意大利詩人
米蘭·雷舍塔爾(1860-1942)語言學家、歷史學家
馬蒂亞·班(1818–1903)詩人、劇作家
伊萬·斯托揚諾維奇(1829–1900)天主教牧師、作家
馬托·沃多皮奇(1816–1893)杜布羅夫尼克大主教、詩人
弗朗西斯科·馬里亞·阿彭迪尼(1768–1837)意大利牧師、邏輯學家與語言學家
維托·馬里亞·貝特拉-沃多皮奇(1771–1841)軍人、政治家、拉古薩愛國者
安東·帕什科·卡扎利(1815–1894)天主教牧師、作家
馬林·德爾日奇(1508–1567)克羅地亞劇作家和散文作家
馬夫羅·韋特拉諾維奇(1482–1576)克羅地亞詩人和散文作家
茨韋耶塔·祖佐里奇(1552–1600)女詩人
丁科·茲拉塔里奇(1558–1613)克羅地亞詩人和翻譯家
馬林·蓋塔爾迪奇(1568–1626)科學家
伊萬·貢杜利奇(1589–1638)詩人
魯杰爾·博什科維奇(1711–1787)外交官、詩人和科學家
弗拉霍·蓋塔爾迪奇(1788–1872)政治家、貴族和詩人
尼科·普西奇(1820–1883)政治家、貴族
梅多·普西奇(1821–1882)作家、政治家和貴族
費德里科·塞斯米特-多達(1825–1893)意大利政治家
弗拉諾·蓋塔爾迪奇-貢杜利奇(1833–1899)士兵、政治家、貴族和馬耳他騎士
佩羅·布德馬尼(1835–1914)語言學家
弗拉霍·布科瓦茨(1855–1922)克羅地亞畫家
伊沃·沃伊諾維奇(1857–1929)作家
安東·法布里斯(1864–1904)塞爾維亞記者和政治家
弗拉諾·蘇皮洛(1870–1917)克羅地亞記者、政治家和政論家
布拉戈耶·貝爾薩(1873–1934)克羅地亞音樂家
米霍·克拉伊奇(1829–1896)克羅地亞政治家
約阿基姆·斯圖利(1729–1817)圣方濟各會修士,詞典作者
貝爾納德·斯圖利(1915–1985)克羅地亞歷史學家
弗拉霍·斯圖利(1768–1843)克羅地亞喜劇演員
愛德華·米洛斯拉維奇(1884–1952)科學家
達斯科·波波夫(1912-1981)二戰(zhàn)雙重間諜
布蘭科·鮑爾(1921- )克羅地亞電影導演
奧塔維奧·米索尼(1921- )意大利時裝設(shè)計師
特雷扎·凱索維亞(1938- )克羅地亞歌手
安東·武伊奇(1945- )克羅地亞政治家和哲學家
博若·武萊蒂奇(1958- )克羅地亞水球運動員、奧運會金牌得主
戈蘭·蘇克洛(1959- )克羅地亞水球運動員、奧運會金牌得主
維塞林·久霍(1960- )克羅地亞水球運動員、教練、兩枚奧運會金牌得主
斯拉文·托利(1964- )克羅地亞美術(shù)家
馬里奧·科皮奇(1965- )克羅地亞哲學家
埃米爾·斯帕希奇(1980- )波黑國家足球隊隊長、后衛(wèi)
斯爾堅·拉基奇(1983- )克羅地亞國家足球隊成員、前鋒
薩尼婭·約萬諾維奇(1986- )克羅地亞游泳運動員,參加過奧運會
安特·托米奇(1987- )克羅地亞籃球運動員
安娜·康紐(1997.12-)克羅地亞網(wǎng)球運動員
姐妹城市 意大利拉文納(從1967年開始)
克羅地亞武科瓦爾(從1993年開始)
奧地利格拉茨(從1994年開始)
瑞典赫爾辛堡(從1996年開始)
意大利拉古薩(從2000年開始)
德國巴德洪堡(從2002年開始)
波黑薩拉熱窩(從2007年開始)
美國蒙特雷(從2007年開始)
法國呂埃-馬爾邁松(從2011年開始)
海濱明珠
杜布羅夫尼克(Dubrovnik)-奈雷特瓦省省會,重要的旅游和海運城市, 素有"亞得里亞海濱 明珠"的美譽。位于克羅地亞南端,面積364平方公里, 人口5.6萬。年均氣溫 17℃,冬季平均氣溫10℃, 夏季平均氣溫26℃, 年均降水量約為1020.8毫米,全年日照時間250天。杜布羅夫尼克(斯拉夫語中譯為:橡樹林)建于公元7世紀中葉。歷史上,該地區(qū)曾是海上列強的必爭之地。杜市雖為彈丸小城,但卻通過施展政治外交手段, 在長達800年的時期內(nèi)保持著相對獨立的特殊地位。15 世紀,杜市進入鼎盛時期,建立了" 杜布羅夫尼克共和國"。1806 年, 拿破侖軍隊占領(lǐng)該城,"杜布羅夫尼克共和國"時代結(jié)束。杜布羅夫尼克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創(chuàng)辦于1950年的"杜布羅夫尼克夏季藝術(shù)節(jié) "每年都吸引著大批國內(nèi)外知名的藝術(shù)家、文學家、詩人和作家匯集于此,獻技獻藝,開展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1979 年,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杜市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錄。杜布羅夫尼克市是奈雷特瓦省省會。杜布羅夫尼克是個海港城市,是克羅地亞最大旅游中心和療養(yǎng)勝地。這里依山傍海,風景優(yōu)美,氣候溫和,被譽為“亞得里亞海明珠”和“城市博物館”。
古跡眾多
城區(qū)分為舊城和新城兩部分。舊城有14~16世紀建的古城堡,建在一塊突出海面的巨大巖石上。城堡用花崗巖砌成,厚5米、高22米、長1940米,墻外有護城河環(huán)繞,東面是陸地,西面臨海。城墻上修有許多角樓和炮樓。城內(nèi)完好地保存著14世紀的藥房、教堂、修道院、古老而華麗的大公宮及壯觀的鐘樓。沿著山坡一排排紅瓦小房等古歐洲建筑夾雜著高大的旅館,五光十色,猶如一串串小珠。這些古建筑具有羅馬風格、哥特風格、文藝復興風格和巴羅克風格,風格迥異。街道和街燈的式樣也是中世紀的,是歐洲中世紀建筑保存較完好的一個城市。每到中午12時和晚6時,城堡內(nèi)36間教堂的鐘聲齊鳴,鐘聲回落在古城堡內(nèi)外,悠揚悅耳。
旅游勝地
新城建于中部濱海緩坡上,有現(xiàn)代化劇院、富麗堂皇的旅館以及其他旅游設(shè)施。這里的島嶼星羅棋布,林木茂盛,海水清澈,陽光充足,海岸風光旖旎,是旅游者向往的勝地。杜布羅夫尼克素以藝術(shù)珍藏豐富和文化發(fā)達馳名,贏得了“斯拉夫的雅典”的稱號。在一年一度長達45天的“杜布羅夫尼克之夏”戲劇節(jié)期間,有40多個露天劇場,以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建筑為布景,上演國內(nèi)外眾多的古典戲劇等精彩節(jié)目。因此,這里游人如織,旅游業(yè)十分發(fā)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