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杜甫 (公元712年~770年)中國唐代現(xiàn)實主義詩人, 字子美,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生于鞏縣(今河南鞏義)。因居長安時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號杜陵布衣、少陵野老; 肅宗至德間,曾任左拾遺;在成都時被薦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所以后世又稱他為杜少陵、杜拾遺、杜工部。
基本信息
安葬地
四川成都岳州小田(現(xiàn)平江縣大橋鄉(xiāng)小田村)
文學成就
唐玄宗開元三年(715)四歲寄養(yǎng)在洛陽姑母家;開元時去考進士落榜后漫游各地;天寶六年再赴京應試,因遭李林甫排斥,困居長安十年; 安史之亂爆發(fā),投奔唐肅宗,授左拾遺;收復長安后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不久棄官入蜀,定居成都浣花溪草堂; 曾入劍南節(jié)度使嚴武幕,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晚年貧病,攜家眷欲北歸。大歷三年(768)出蜀,大歷五年病故湘江舟中,享年59歲 。
杜甫現(xiàn)存詩一千四百余首 ,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代表詩作有《望岳》《房兵曹胡馬詩》 《三別》《三吏》 《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遭田父泥飲美嚴中丞》 等。他的詩作“沉郁頓挫”, 揭露社會矛盾與統(tǒng)治集團昏庸腐朽,反映人民苦難均十分深刻,有“詩史”之譽; 他是使用新樂府詩體的先驅; 他被譽為“詩圣”, 與李白并稱“大李杜” “雙子星座”,對后世影響深遠。
人物生平
出身世家 唐玄宗先天元年(712)正月一日,杜甫生于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瑤灣村。 遠祖杜預是西晉名將、學者,祖父杜審言是武則天 時的著名詩人,官至膳部員外郎。父親杜閑,曾任兗州司馬、奉天縣令。 唐玄宗開元三年(715)杜甫四歲,寄養(yǎng)在洛陽姑母家。他自小體弱多病。六歲,寄居在河南郾城,得觀公孫大娘舞《劍器渾脫》。七歲學作詩,九歲能書大字。有“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壯游》)一詩自證。
年少漫游 開元十三年(725),杜甫在洛陽與崔尚、魏啟心等交游,于岐王李范、秘書監(jiān)崔滌宅聽李龜年唱歌,受到他們的稱許。十九歲開始外出游歷,游晉至郇瑕(今山西臨綺西南 ),結交了韋之晉,不久返回洛陽。
開元十九年,杜甫開始漫游吳越。到二十四歲,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從吳越返回洛陽,參加進士考試,但未被錄取。他的父親杜閑當時任充州司馬,于是杜甫赴充州省親,開始齊趙之游。在游歷中與蘇源明結交。到三十 歲,即開元二十九年(741),從齊趙回東都洛陽,在偃師首陽山下筑陸渾山莊,作文祭遠祖杜預。同年,杜甫與司農少卿楊怡之女結婚。 在天寶三年(744)的春天,杜甫在洛陽遇到大他11歲的李白,兩人結成忘年交,一起暢游齊魯,同往王屋山訪華蓋君。 因華蓋君已死,于是返回梁園,遇到了 高適,三人接伴同游梁宋(今河南開封一帶)。 他們同登吹臺, 又登單父琴臺; 一同訪道尋友,談詩論文。 天寶四年(745),杜甫再游齊趙,在歷下亭會見李邕。這年秋天,與李白重逢于魯郡。秋末,回到洛陽。此后,他與李白再沒會面,杜甫寫過不少懷念李白的感人詩篇。 杜甫在入長安之前所作詩作流傳至今的共24首。“曉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房兵曹胡馬詩》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望岳》 ),杜甫壯志滿懷。
長安十年 745年之后,杜甫去了長安,結束"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壯游》)的漫游生活,在長安居住了十年。天寶五年,杜甫與王維、鄭虔等交游。 天寶六年(747)正月,玄宗詔天下“通一藝者”到長安應試,杜甫也參加了考試。但由于權相李林甫的一句“野無遺賢”,應試者全部落選。 科舉之路不通,杜甫不斷寫詩投贈權貴,希望 得到他們的推薦,但無結果。 天寶九年(750)春,杜甫生計漸困。 天寶十載,玄宗舉行祭祀"玄元皇帝"老子、太廟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獻上《三大禮賦》,得到玄宗的賞識,命待制集賢院,等候分配。 也是在這一年,杜甫寫下了《兵車行》,他反對無休止的戰(zhàn)爭。戰(zhàn)爭讓爺娘失去兒子,讓妻子失去丈夫,戰(zhàn)爭只能使“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v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然而戰(zhàn)爭幾乎每天都在發(fā)生,看著咸陽橋上人哭馬嘴,以及一片滾滾的煙塵,杜甫憂心如楚焚,然而他只能仰天長嘆。
戰(zhàn)亂流離 天寶十四年(755年),杜甫被任命為河西尉。但杜甫沒去上任,改任右衛(wèi)率府兵曹參軍。同年十一月,杜甫去奉先看他的妻子 ,剛進家門就聽到哭聲——他的小兒子餓死了。 杜甫回憶這十年長安的生活和沿途所見所聞,寫成著名的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入門聞號咷,幼子饑已卒”。 也是在這個時期,安史之亂爆發(fā),十二月,洛陽失陷;次年六月,潼關失守;長安攻破;玄宗倉皇逃往成都,太子李享在靈武即位(肅宗)。 已搬家到鄜州(今陜西富縣)羌村避難的杜甫聽到肅宗即位的消息,北上投奔肅宗,不幸被叛軍所俘,押送到長安。陷居于長安的杜甫把自己的感傷和擔憂融到自己的詩歌中,寫《春望》《哀江頭》等。
短暫任職 至德二年(757)四月,杜甫終于逃出長安,奔赴肅宗臨時駐地鳳翔(今陜西寶雞)。見到肅宗時,杜甫已經麻鞋破爛,布衣露肘。肅宗授他左拾遺一職。之后因房琯事件,觸怒了肅宗,差點丟了性命。 閏八月,杜甫回鄜州省家,寫了《羌村三首》《北征》等詩。十一月,攜家眷返回長安。 至德三載(758)春、夏杜甫在長安任左拾遺,與王維、岑參、賈至等人交往唱和。六月,貶為華州司功參軍。 這年冬天,由華州赴洛陽探親。
乾元二年(759)春,四十八歲的杜甫自洛陽返回華州途中,見到戰(zhàn)亂給百姓帶來的無窮災難和人民忍辱負重參軍參戰(zhàn)的行為,感慨萬千,創(chuàng)作了“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這年夏天,華州及關中大旱,杜甫寫下《夏日嘆》和《夏夜嘆》,憂時傷亂,詠嘆國難民苦。 七月,杜甫因對污濁的時政痛心疾首,而放棄了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從此,杜甫永遠離開朝廷。
漂泊生活 乾元二年(759),杜甫棄官攜家眷前往秦州(今甘肅省天水一帶),寫下《秦州雜詩》《夢李白》等詩。 十月,前往同谷,沿途作紀行詩一組。至同谷后作《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十二月前往成都,途中又作紀行詩一組。終于在歲末到達成都。
乾元三年(760)春,四十九歲的杜甫在在嚴武等人的幫助 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也叫“浣花草堂”,“杜草堂”的稱謂由此而來。 廣德二年(764)三月,嚴武再次出任蜀地,邀請杜甫前去。杜甫于是在嚴武麾下任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后世稱他為“杜工部”。 全家寄居在四川奉節(jié)縣間,他寫下《蜀相》《江村》《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遭田父泥飲美嚴中丞》《傷春五首》《憶昔二首》《哭臺州鄭司戶蘇少監(jiān)》等詩。 第二年,杜甫辭去嚴武幕僚職務。四月,杜甫攜家眷離開成都,沿長江經嘉州(樂山)、戎州(宜賓)、渝州(重慶)、忠州(忠縣)、云安(云陽)慢慢漂泊。
大歷元年(766)夏初,杜甫到達夔州(奉節(jié))。 由于得到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顧,杜甫在該地置辦了些田產,雇了工人,一起勞動,過了一段安穩(wěn)的日子。他的創(chuàng)作達到高潮,不到兩年,作詩四百三十多首,占現(xiàn)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
客死舟中 大歷三年(768)正月,杜甫離開夔州(今四川奉節(jié)縣)出三峽東下,到江陵。秋移居湖北公安。冬末到岳州(今湖南岳陽),作《登岳陽樓》《歲晏行》等詩。此時,杜甫已經五十七歲。體弱多病,生活窘迫。
大歷四年(769)正月,杜甫離開岳州,沿湘江南下投靠親友,臨行前,再登岳陽樓,寫了一首《陪裴使君登岳陽樓》。三月,到達潭州,又至衡州。 第二年春,仍泊舟潭州,遇到李龜年,作《江南逢李龜年》。 四月避臧玠亂,往衡州。又想去郴州投靠舅舅崔瑋。因遇到發(fā)大水,船只無法前進,一家人在船上餓了五天五夜。幸虧耒陽聶縣令送來白酒牛肉。 后返回潭州。一路上看到各種凄慘景象,寫下了《湘夫人祠》《過洞庭》等詩。 770 年冬,杜甫自潭州赴岳州,作絕筆詩《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死于舟中,終年59歲 。 他的孫子杜嗣業(yè)原計劃將他帶回家鄉(xiāng)河南安葬,但苦于世事艱難、交通阻塞 無法實現(xiàn),最后將杜甫安葬在小田(現(xiàn)平江縣大橋鄉(xiāng)小田村)。
不同時期代表詩作 年齡
所處年份
代表詩作
三十四歲前
天寶四年(745)
《望岳》 《房兵曹胡馬詩》 《畫鷹》 《贈李白》等24首
三十五歲
天寶五年(746)
《飲中八仙歌》等
三十六歲
天寶六年(747)
《春日憶李白》等
三十七歲
天寶七年(748)
《奉寄河南韋尹丈人》等
三十八歲
天寶八年(749)
《冬日洛城北謁玄元皇帝廟》等
三十九歲
天寶九年(750)
《雕賦》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等
三十九歲
天寶十年(751)
三篇《大禮賦》 《兵車行》
四十歲
天寶十一年(752)
《同諸公登慈恩寺塔》等
四十一歲
天寶十三年(754)
《麗人行》等
四十二歲
天寶十三年(754)
《封西岳賦》《渼陂行》《秋雨嘆》等
四十三歲
天寶十四年(755)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等
四十五歲
天寶十五年/至德元年(756)
《哀王孫》《悲陳陶》《悲青坂》《月夜》等
四十六歲
至德二年(757)
《哀江頭》《春望》《喜達行在所三首》《述懷》《羌村三首》《北征》等
四十八歲
乾元二年(759)
《佳人》 《三吏》《三別》《秦州雜詩》《夢李白》《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紀行詩二組等
四十九歲
乾元三年/上元元年(760)
《蜀相》 《江村》等
五十歲
上元二年(761)
《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
五十一歲
寶應元年(762)
《遭田父泥飲美嚴中丞》等
五十二歲
寶應二年/廣德元年(763)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冬狩行》等
五十三歲
廣德二年(764)
《傷春五首》《憶昔二首》《丹青引》《哭臺州鄭司戶蘇少監(jiān)》等
五十四歲
永泰元年(765)
《三絕句》等
五十五歲
永泰二年/大歷元年(766)
《詠懷古跡五首》《諸將五首》《秋興八首》 《壯游》等
五十六歲
大歷二年(767)
《登高》《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等
五十七歲
大歷三年(768)
《登岳陽樓》《歲晏行》等
五十八歲
大歷四年(769)
《陪裴使君登岳陽樓》等
五十九歲
大歷五年(770)
《江南逢李龜年》 《湘夫人祠》《過洞庭》《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等
未標注內容參考
創(chuàng)作特點
朝氣蓬勃的早期創(chuàng)作 杜甫前期的作品表現(xiàn)的是一種蓬勃的朝氣,對前途的樂觀自信,即使第一次考試落榜,表現(xiàn)的還是一種積極樂觀,如“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保ā锻馈罚膀旘v有如此,萬里可橫行”(《房兵曹胡馬》)等。 同時,還有一點“有趣”,如《今夕行》 表現(xiàn)出的“窮開心”;《戲簡政廣文,兼呈蘇司業(yè)源明》和《醉時歌》的嘲戲口氣;《示從孫濟》《秋雨嘆》的詼諧等。
由清狂轉向深沉蒼涼的中期創(chuàng)作 第二次落榜之后,杜甫被困長安十年,他的詩由清狂而轉向深沉蒼涼?!俺鄹粌洪T,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艱辛?!睌?shù)不盡的屈辱和辛酸;他在《奉贈韋左氶丈二十二韻》中說:“紈绔不餓死,儒冠多誤身。”他寫下《兵車行》反對無休止的戰(zhàn)爭;他離開長安前往奉先,寫下長詩《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揭示了大唐盛世 潛伏的危機。
沉郁頓挫的后期創(chuàng)作 安史之亂之后,杜甫走上了寫實的道路。 他的作品形成“沉郁渾厚”的獨特風格。 他在詩律、語言、修辭上的創(chuàng)造性試驗和苦心追求,使唐詩在表現(xiàn)技巧上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他在藝術 上所建立的典則,開啟了后代眾多的詩家、詩派,他表達感情時的節(jié)制和凝練,以及深厚的學問所培養(yǎng)的文化底蘊符合傳統(tǒng)士大夫的審美情趣。 走上寫實道路 杜詩體現(xiàn)了寫實的表現(xiàn)手法。他嚴格地按照生活本來的面貌真實地敘述,反映唐代安史之亂前后二十多年的社會全貌,同時生動地記載了他一生所走過的路程。 這種用現(xiàn)實的筆法把一個時代寫進自己的作品,“以史入詩”“以詩為史”。 《麗人行》如實地寫出楊氏兄妹的奢侈生活;《北征》寫北上探親沿途和到家之后的見聞;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寫途經驪山所見,寫回家的種種狀況;還有《悲陳陶》《哀江頭》《月夜》《羌村》等緊密結合時事,較全面地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生活。
實現(xiàn)各種體裁的集大成 杜甫晚年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的草堂里有過一段安適的日子。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寫下了四百三十多首詩歌。他全面繼承前代詩歌的所有的題材走向,從朝政到百姓生計,從山川云霧到草木鳥獸,幾乎涵蓋包括社會與自然的整個外部世界,并與自身的內心情思結合無間。 這個時期,他的七律登峰造極,被后人奉為豐臬。 他的七律分長篇七言“歌”、“行”體詩(詠物、人、事)和非歌行體。 杜甫確立四種正格律句和三種變格律句,正體七律占絕大部分(計117首,占總數(shù)151首的77%),拗體七律34首,分四種類型。失律度為23%,低于初唐的39%,盛唐的27%,為七律聲律定型于大歷時期起到重要作用。平仄方面,杜甫七律的特點是:嚴格依照《唐韻》押韻,僅有1首出韻;限押平聲韻;以首句入韻為主要格式;使用韻部覆蓋面大,而以使用寬韻為主。其對仗特是:對仗規(guī)則嚴密,杜絕一聯(lián)中重復用字;對仗數(shù)量超出額度;對仗種類多樣,追求工整,最先將“狹義當句對”引入七律。
五律是杜甫寫作最多的詩體,多為羈旅、贈答、詠懷之作,內容豐富,包羅萬象,可以說就是一部唐代生活百科;結構復雜多變,把五古敘事大篇與歌行體的開合縱橫,施之于五律之中。在盛唐眾多五律中獨出諸家之上。 古詩講究聲調平仄、押韻,平韻到底的句子決不能雜有律句,因此押韻句第五個字必平,第四個字必仄,或者五六七字為平平平,不押韻句第二字平第五字仄。但到杜甫之后,一韻到底漸漸多起來。
杜甫創(chuàng)造了“組律”和“拗律”等新的 律詩形式,寫出了《諸將五首》《秋興八首》《詠懷古跡五首》等著名組律和《白帝城最高樓》《白帝》等拗律名篇。在七古和排律方面,杜甫完成了各種體裁的唐詩的集大成工作。 各種表現(xiàn)手法的成熟運用 寫典型的手法,如《前出塞》《后出塞》《石壕吏》《無家別》《垂老別》等,都是用典型的寫法;用是比喻的寫法,如《枯棕》《三絕句》; 貧富對比的手法,“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富家廚肉臭,戰(zhàn)地骸骨白”(《驅豎子摘蒼耳》); 白描勾勒的方法,瘦語(不用辭藻)盤空,委婉曲折,給宋詩人開辟了一條新路。如《又呈吳郎》。
人物思想 杜甫自始至終都是以儒者自居。據統(tǒng)計,杜甫留下的詩中有四十四個“儒” 。 杜甫早年自稱“儒”,如“有儒愁餓死,早晚報平津”(《奉贈鮮于京兆》)“紈绔不餓死,儒冠多誤身”(《奉贈韋左丞丈》);晚年,則多自稱“腐儒”,如“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江漢》),“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糲腐儒餐”(《賓至》);有時也自稱“老儒”,如“社稷纏妖氣,干戈送老儒”(《出江陵南浦》),“愿見北地傅介子,老儒不用尚書郎”(《憶昔》)。
具有儒家的仁愛精神 他感激座下的老馬:“乘爾亦已久,天寒關塞深!塵中老盡力,歲晚病傷心”(《病馬》);同情他養(yǎng)的雞:“家中厭雞食蟲蟻,不知雞賣還遭烹”(《縛雞行》);關心螞蟻的命運:“筑場憐穴蟻”(《暫往白帝復還東屯》);能“拾穗許村童”(《暫往白帝復還東屯》),“遺穗及眾多”(《張望補稻畦水歸》),“棗熟從人打”(《秋野》)。
具有儒家的惻隱之心 無時無刻不在關心著百姓:“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赴奉先詠懷》);“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天旱時,他想的是“雨降不濡物,良田起黃埃。”“萬人尚流冗,舉目惟蒿萊!”(《夏日嘆》);鬧水災時,他想到的是“應沉數(shù)州沒,如聽萬室哭!”(《三川觀水漲》)。
他把人民的痛苦放自己切身的痛苦之上。他自己的孩子餓死了“入門聞號咷,幼子饑已卒。”(《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但他想到比自己更苦的農民和士兵“默思失業(yè)徒,因念遠戍卒。憂端齊終南,須洞不可掇!”(《赴奉先詠懷》);自己全家流離道路,然而他卻說:“此身免荷殳,未敢辭路難!”;具有自我犧牲的精神:“我能剖心血,飲啄慰孤愁。心以當竹實,炯然無外求。血以當醴泉,豈徒比清流?所重王者瑞,敢辭微命休?”“再光中興業(yè),一洗蒼生憂!”(《《鳳凰臺》》)。杜甫不戚戚于自己的生活,胸中所系常有社穆天下、黎民蒼生。
具有儒家的入世精神、憂患意識 杜甫像所有具有儒家思想的人一樣,具有積極入世,安邦定國的理想。早年胸懷大志:“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三十九歲那年,自述其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五年后,再述其志:“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保ā蹲跃└胺钕瓤h詠懷五百字》); 晚年,為國家的災難而失眠“不眠憂戰(zhàn)伐,無力正乾坤!”(《宿江邊閣》);為國家的安危而落淚“向來憂國淚,寂寞灑衣巾!”(《謁先主廟》)“安危大臣在,不必淚長流!”(《去蜀》);國家有什么好現(xiàn)象好消息,他便會歡喜得掉下淚來。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具有儒家的批判精神 他經常勸朋友們要“臨危莫愛身”(《奉贈嚴公入朝》);他批判儒家“中庸”的作風和所謂的“溫柔敦厚”的傳統(tǒng)詩教;他“嫉惡如仇”,“疾惡懷剛腸”(《壯游》);他不“為尊者諱”,連皇帝怕老婆的事也不遮掩“張后不樂上(肅宗)為忙”(《憶昔》);對大圣人孔子也是不客氣的“儒術于我何有哉?孔丘盜跖俱塵?!保ā蹲頃r歌》)。
后世影響 杜甫一生寫作了大量詩歌,現(xiàn)存詩一千四百余首 ,有《杜甫集》六十卷。 《全唐詩》存其詩一九卷。 《舊唐書》卷一九零、《文苑》《新唐書》卷二零一、《文藝》有傳。北宋寶元二年(1039年)王洙輯有1405篇,編為18卷,題為《杜工部集》。 歷代整理、箋注、評點、研究杜詩的著作,今存者尚不下二百余種。其詩集箋注本,以錢謙益《杜詩箋注》,中華書局出版的清仇兆鰲《杜少陵集詳注》、楊倫《杜詩鏡銓》、浦起龍《讀杜心解》等較通行。 有關杜詩藝術方面的成就,存世的有趙次公、黃鶴、蔡夢弼、《集千家注批點杜工部詩集》(俗稱《千家注》)四種注本。趙注以考證出處為主,黃注以考史為主,蔡注以串講為主,《千家注》劉辰翁的批點較為關注藝術。
杜甫對后世文人的影響很深遠。白居易深受杜甫創(chuàng)作態(tài)度,寫實精神,藝術手法,如造語遣辭、音律節(jié)奏、篇章結構等影響;融狀物、寫景、敘事、抒情、議論于一爐的詠物詩特點影響;在組詩詠物、諸體皆備、題材廣闊等方面,也是深得神味。 李商隱近體詩中諷喻時事的名篇,在內容和藝術上都深得杜詩的精髓。 宋代詩人如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詩歌從不同方面繼承了杜甫的傳統(tǒng)。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被元人俘虜,囚居獄中,用杜甫五言詩句集詩二百首,在《集杜詩·自序》里說:“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為代言之”。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jié)的精神力量。 民國詩人吳芳吉則論及作詩技巧、思路、方法等,常常以杜甫作為典范,進行闡釋,論述,比較。
現(xiàn)實主義對后世的影響 杜詩的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影響了許多詩人的創(chuàng)作,從而形成一個現(xiàn)實主義詩派。他繼承漢魏樂府"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漢書·藝文志》)的精神,又擺脫樂府古題的束縛,創(chuàng)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通過對社會現(xiàn)象的藝術概括與典型人物的塑造來表現(xiàn)重大主題,又擅長將宏偉的布局和生動的細節(jié)描寫結合起來,形成沉郁頓挫的獨特風格,語言、聲律,精心考究,思想性和藝術性達到高度統(tǒng)一。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其詩廣泛真實地反映社會,被稱為“詩史”,他被譽為“詩圣”。 后來歷代也有不少詩人獲得“”“詩史”稱號,如褚人獲稱陸游,黃宗羲稱文天祥徐嘉稱顧炎武等。 這種寫實的創(chuàng)作手法,開導了中唐新樂府運動。
排律詩對后世的影響 杜甫在詩歌藝術方面,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運用的藝術手法多樣。 唐代,排律創(chuàng)作成就最高的是杜甫,他在排律題材上走向豐富多彩,主題走向呈現(xiàn)鮮明的階段性。 杜甫的作品將律詩從文學作品變成了抒發(fā)政治抱負的載體,為后來的政治題材詩作奠定了基礎。清初文學評論家金圣嘆把杜甫之詩與屈原的《離騷》、莊周的《莊子》、司馬遷的《史記》、施耐庵的《水滸傳》、王實甫的《西廂記》,合稱"六才子書"。
書法的影響 ,書體楷隸行草兼工,整體以意行之,賞古而雄壯。他對唐代隸書家,對曹霸、張旭的評價都很有深度。他的“書貴瘦硬”理論,奠定了他在書法史上的地位。
后世紀念
“人日游草堂”文化活動 自1992年杜甫草堂博物館首倡恢復“人日游草堂”活動后,截至2020年已成功舉辦了二十八屆。
杜甫誕生1300周年紀念活動 2012年是杜甫誕生1300周年,各地紛紛舉行紀念活動。9月21日,文化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在成都市金牛賓館大禮堂主辦“杜甫誕生1300周年紀念大會”。中國國家領導人,文化部和省市相關主要和分管領導,國際知名學者以及中國各地、社會各界代表近千人齊聚一堂。
11月28日,由中華詩詞學會、中國詩歌學會和中華詩詞研究院聯(lián)合舉辦的紀念偉大詩人杜甫誕辰1300周年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12月29日,越南作家協(xié)會在河內舉行紀念杜甫誕辰1300周年國際研討會。 多個省市的50多名代表與中國清華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社會科學院及日本首都大學等院校、機構的教授、學者參會。越共中央宣教部副部長阮世紀,文化體育和旅游部官員黎氏英紅以及中國駐越南大使館文化參贊劉三振也出席了研討會。
杜甫故里 杜甫故里位于河南鄭州鞏義市城區(qū)西北五公里處的康店鎮(zhèn)康店村西部鄒嶺上。占地34畝,座北向南,主體建筑有大門樓、杜甫大型雕像、雙層亭、詩圣碑林、杜甫墓、吟詩亭、望鄉(xiāng)亭、草亭、獻殿等。杜甫故里紀念館,陳列著歷代杜詩版本和研究杜詩的論文,杜甫世系表以及《三史》《三別》詩意畫等,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故居西南面一百米公路旁立有清乾隆時的石碑,楷書“唐工部杜文貞公碑記”,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立。故居1962年建為“杜甫故里紀念館”,郭沫若書匾額。
成都杜甫草堂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有由杜甫草堂主體紀念建筑群、 少陵草堂碑亭、 柴門、大雅堂、工部祠、茅屋等組成。 杜甫草堂最初為杜甫所建草堂,后經五代前蜀時詩人韋莊重結茅屋使之保存,經宋、元、明、清多次修復。其中最大的兩次重修,是在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和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奠定了杜甫草堂的規(guī)模和布局。 草堂博物館內珍藏有各類資料3萬余冊,文物2000余件,包括宋、元、明、清歷代杜詩精刻本、影印本、手抄本以及近代的各種鉛印本,還有15種文字的外譯本和朝鮮、日本出版的漢刻本120多種,是有關杜甫平生創(chuàng)作館藏最豐富,保存最完好的地方。 是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第二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
杜工部祠 杜工部祠位于今陜西省西安城南長安區(qū)韋曲東的少陵畔,距西安市12公里,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代創(chuàng)建,解放后全面修整,辟為“杜甫紀念館”。
懷甫亭 岳陽人民緬懷這位憂國憂民的詩圣,在岳陽樓修建了懷甫亭。朱德題寫亭匾。亭中石碑刻有杜甫畫像、《登岳陽樓》詩及《懷甫亭·序》。
江閣 江閣位于湖南省長沙市天心區(qū)湘江中路二段,園林仿古建筑,為紀念唐朝詩人杜甫所建。江閣園林區(qū)占地6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3800多平方米,主閣共分4層,高18米。與橘子洲、岳麓山隔江相望,距天心閣不足1000米。
杜甫墓
杜甫墓(河南鞏縣) 河南鞏縣的杜甫墓高約10米,地寬15米,墓前3米處立有石碑,碑上刻有“唐杜少陵先生之墓”“乾隆乙亥春月”字樣。墓前西側,立著刻有“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鞏縣杜少陵先生墓碑記》”的石碑。另有一塊低矮的石碑,上面有“杜工部墓”四個字。 唐天佑四年(907年)環(huán)墓建杜公祠,四合院式封山樓房,土木結構。正中主殿設杜甫檀香木雕像,東、西廊房10數(shù)間,供祭祀守墓用。宋代,在杜公祠旁建杜陵書院。
杜甫墓(湖南平江) 現(xiàn)平江縣城東南16公里的大橋鄉(xiāng)小田村小田山上有杜甫墓,一室二耳,均為楔形磚砌成,麻石結頂,墓前有大型青石碑刻“唐左拾遺工部員外郎杜文貞公之墓”,右刻“光緒九年癸未冬十月吉日”,左刻“署平江縣事武陵縣知縣李宗蓮題”。從碑文分析,杜墓曾于1883年(光緒九年)重修。有資料記載,杜甫的孫子杜嗣業(yè)在平江小田安葬杜甫43年后,計劃將杜甫的靈柩遷回河南偃師,并請元稹作了墓志銘。但據明、清《平江縣志》記載,平江杜甫后裔家中發(fā)現(xiàn)兩件祖?zhèn)髡a敕文書原件,即唐至德二年授杜甫左拾遺敕和宋紹興三十二年授杜甫裔孫杜邦杰承節(jié)郎敕。這說明杜甫葬于平江,其子孫在平江綿延至今。
杜甫墓(湖南耒陽) 杜甫墓,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兼有杜工部祠、杜陵橋、杜陵書院等遺址,在杜甫遺址的基礎上辟有杜甫公園。
杜甫墓(河南偃師) 河南偃師杜甫墓距洛陽市東約23公里, 于杜預墓南, 杜審言墓側,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重修,由河南府尹張松孫手書“唐工部拾遺少陵杜文貞之墓”。195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拔款重修,青磚砌筑,呈八角形,周長31.9米、高約2米,繞以短墻。1963年被列為河南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人物評價 蘇軾說:“子美之詩,退之之文,魯公之書,皆集大成者也。” 杜甫的詩、韓愈的文、顏真卿的書法,都是融匯各家風格、技巧后,而自成一格的。又說:"古代詩人眾矣,而杜子美獨為首。"古今詩人很多,杜甫可以稱第一。(《王定國詩集》序)
楊倫說:“自六朝以來,樂府題率多模擬剽竊,陳陳相因,最為可厭。子美出而獨就當時所感觸,上憫國難,下痛民窮,隨意立題,盡脫去前人窠臼”。自從六朝以來,樂府詩大多只是模仿抄襲,缺乏創(chuàng)新,令人厭煩。而杜甫在對當時有所感觸的事物,往上到為國家的患難憂愁,往下到為人民的窮困而痛心,任情適意地確立主題,完全擺脫前人舊有的現(xiàn)成格式。
元稹稱贊其“上薄風騷,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杜工部墓志銘并序》),遠的可以追上風騷之體,近的超過沈宋二人;從言論上奪去蘇李的氣勢,掩蓋了顏謝的孤高自賞,夾雜徐庾的清麗,具有古往今來所有的體裁的強勢,并且兼具自己的作為文人的文風特點.。對后世詩歌發(fā)展之影響至為深遠。
黃庭堅說杜工部詩“無一字無來歷”,即沒有一個字是沒有來歷。 秦觀稱杜甫為"集大成"(《韓愈論》)的詩人。
朱熹將杜甫與諸葛亮、顏真卿、韓愈、范仲淹一起稱“五君子”。
美國漢學家宇文所安說:杜甫是律詩的文體大師、社會批評的詩人、自我表現(xiàn)的詩人、幽默隨便的智者、帝國秩序的頌揚者、日常生活的詩人及虛幻想象的詩人。
爭議事件
杜甫死因
“醉死說” 晚唐鄭處誨的《明皇雜錄》提出了杜甫是“醉死”的說法。 杜甫晚年漂泊湘潭間,寓居衡州耒陽縣時,寫詩給縣令,縣令贈送他烤牛肉和白酒。結果,杜甫因飲酒過多而死。這個說法后來還被《新唐書·杜甫傳》所采納。
“撐死說” 這種說法是跟醉酒連在一起。《舊唐書·杜甫傳》說:杜甫寓居耒陽,想去游岳廟,結果遇到江水暴漲被阻在方田驛,十天沒有吃東西。耒陽的聶縣令得知后把他救回來,還給送上了白酒、牛肉。杜甫就把自己吃撐死了。 宋代學者杜詩整理者王洙也是持這種說法。 但有人考證,杜甫之后對耒陽縣令聶氏饋贈牛酒寫詩表示感謝。杜甫寫作感謝詩之后,還寫了《暮秋將歸秦,留別湖南幕府諸親友》《長沙送李十一銜》《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等數(shù)首詩歌。
“溺水說” 唐人劉斧的《摭遺》、李觀的《杜傳補遺》都提出了“淹死說”。 《杜拾遺補傳》記載:“江水暴漲,為驚湍漂沒,其尸不知落于何處。洎玄宗還南內,思子美,詔天下求之。聶令乃積空土于江上,日:子美為牛肉白酒脹飫而死,葬于此矣。以此事聞?!?/span>“聶令”為掩蓋事實,制造假墳,并騙玄宗說杜甫是因為“牛肉白酒”撐死的。
“食物中毒說” “食物中毒說”是郭沫若在《李白與杜甫》中提出的:“聶令所送的牛肉一定相當多,杜甫一次沒有吃完。時在夏天,冷藏得不好,容易腐化。腐肉是有毒的,以腐化后二十四小時至二十八小時初生之毒最為劇烈,使入神經麻痹,心臟惡化而致死。加以又有白酒促進毒素在血液中的循環(huán),而杜甫的身體本來是在半身不遂的狀況中,他還有糖尿病和肺病,腐肉中毒致死不是不可能,而是完全有可能的?!?/span>
“病死說” 這種說法是大部分杜甫研究專家的意見。如仇兆鰲的《杜詩詳注》、楊倫的《杜詩鏡銓》,都把《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作為杜甫絕筆,都是這個意見的體現(xiàn)?,F(xiàn)代學者聞一多、馮至、蕭滌非等也都是這個觀點。 杜甫的孫子杜嗣業(yè)請元稹為杜甫作墓志銘。元稹在《唐故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君墓志銘》中記載:“扁舟下荊楚間,竟以寓卒,享年五十有九。” 杜甫自述早年在長安有“賣藥都市”的經歷,成都草堂期間,有過“乘興還來看藥欄”的詩句,加上杜甫患糖尿病、風痹、肺病的時間很長了。
杜甫最后歸葬之地 關于杜甫最后歸葬之地,現(xiàn)在有八種不同的說法: 鞏縣(河南鞏義)杜甫墓;湖南平江杜甫墓;湖南的耒陽,與杜甫最后的行蹤有關,但相信“溺水說”的認為那僅僅是衣冠冢; 湖北杜甫的祖籍地襄陽(今屬襄樊);河南偃師,與杜甫祖父墓毗鄰;陜西鄜縣(今陜西省富縣)、華州(今陜西省華陰縣)各一座,杜甫早年曾在那一帶游歷;四川成都,杜甫晚年生活地。
相關作品 2012年,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上映傳記型紀錄片《杜甫》。 影片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影片運用了大量自然空鏡作為杜甫詩作的背景鏡頭,給觀眾以沉思遐想的空間,并恰如其分地體現(xiàn)了其作品的“沉郁頓挫”。
2019年9月,北京人藝編劇郭啟宏,根據杜甫原型編創(chuàng)年度原創(chuàng)大戲《杜甫》。 這部歷史劇以獨特的視角,全面展現(xiàn)了杜甫的精神世界和人格魅力。
2020年4月,BBC推出了一部關于詩歌的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把杜甫介紹給世界。
2022年,孫韜導演的《大唐詩圣》,以詩人杜甫的出生、漫游、求仕、流亡以及創(chuàng)作為線索,將杜甫一生的蹤跡和時代境遇融為一體,全面展示了杜甫孤獨輾轉、悲憫仁愛、上下求索的一生,也再現(xiàn)了唐開元年間由盛轉衰時期的國恨家難、宮廷紛爭、人文趣事、家庭悲歡等大唐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