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里亞(古希臘語:?λλυρ?α,拉丁語:Illyria),古地區(qū)名。在今歐洲巴爾干半島西北部,包括亞德里亞海東岸及其內地,大致相當于今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和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部分地區(qū)。最早居民為史前時期一個說印歐語的民族(伊利里亞人),形成松散部落聯(lián)盟。公元前35年至公元前33年被羅馬征服,成為羅馬的一省,將該地稱為伊利里肯省。拿破侖時期重新恢復了伊利里亞這個名稱(1809-1815年),稱它為伊利里亞省份。

中文名

伊利里亞

名字來源

1816至1849年在作為奧地利一部份的伊利里亞王國中,這個名字得到了保留

古希臘語

?λλυρ?α

拉丁語

Illyria

地理位置

歐洲巴爾干半島

名字來源

1816至1849年在作為奧地利一部份的伊利里亞王國中,這個名字得到了保留。

歷史

在古代,伊利里亞地區(qū)的居民主要是伊利里亞人,他們講一種屬于印歐語系的語言(伊利里亞語)。在希臘神話中是這么解釋“伊利里亞”地名的由來的:忒拜城的建立者卡德摩斯的兒子伊呂里俄斯曾統(tǒng)治此地,因此成為這個地區(qū)及其居民的名祖。

理清古代伊利里亞歷史的頭緒

要理清古代伊利里亞歷史的頭緒是很困難的,因為在被羅馬征服前,伊利里亞人并非總是統(tǒng)一于一個單獨的政治實體下,而且所謂“伊利里亞地區(qū)”的邊界也模糊不清。例如達爾馬提亞人被廣泛認為是伊利里亞人的一支,但他們只在一段短暫的時間內臣屬于伊利里亞王國,后來很快就獨立了。

歐洲一支不可小視的勢力

大約于前4世紀,在國王巴耳底利斯的統(tǒng)治下,伊利里亞王國發(fā)展為歐洲一支不可小視的勢力。伊利里亞王國的主要城市包括利索斯(今阿爾巴尼亞萊什)和厄庇達謨諾斯(今阿爾巴尼亞都拉斯)。伊利里亞人的強大可以從這個事實看出來:他們在前359年進攻馬其頓,并且殺死了馬其頓國王珀迪卡斯三世。

但是伊利里亞人的勝利并不持久。前358年,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徹底擊潰了伊利里亞人,并占領其大片領土。被腓力二世控制的伊利里亞領土遠達奧赫里德湖。亞歷山大大帝(腓力二世的兒子)于前335年再次重創(chuàng)伊利里亞人,并迫使其臣服;伊利里亞諸部落在其首領的帶領下參加了亞歷山大對亞洲的傳奇式遠征。

亞歷山大大帝的去世導致他的帝國迅速解體。在歐洲、亞洲和非洲,擁兵自重的將領們(所謂“繼業(yè)者”)紛紛獨立,而且他們之間混戰(zhàn)不已。伊利里亞人乘機擺脫了馬其頓的束縛,建立起了一些獨立的小王國。伊利里亞部落首領格勞喀阿斯曾試圖統(tǒng)一整個伊利里亞,但他在前314年被馬其頓統(tǒng)治者卡山德?lián)魯?,使部分地區(qū)又被馬其頓占領。到了前3世紀末,一個位于今阿爾巴尼亞斯庫臺附近的伊利里亞人國家控制著相當于現(xiàn)在的阿爾巴尼亞北部、黑山和黑塞哥維那的廣闊領土。

伊利里亞人的海盜行為引起了新興的羅馬強國的注意。在亞得里亞海航行的羅馬商船經常被受到王室支持的伊利里亞海盜搶劫,這給了羅馬人入侵巴爾干半島的借口。前229年,羅馬人發(fā)動第一次伊利里亞戰(zhàn)爭。羅馬軍隊拔除了伊利里亞人設在眾多希臘殖民城邦里的要塞,并扶植一個叫德米特里的人在伊利里亞當王,以制衡敵視羅馬的伊利里亞統(tǒng)治者透塔。但德米特里很快背叛了羅馬,他支持沿海部落的海盜活動,并且率領艦隊侵犯受羅馬保護的沿海城邦。這導致了前220年~前219年的第二次伊利里亞戰(zhàn)爭。在這次戰(zhàn)爭中,羅馬統(tǒng)帥盧基烏斯·埃米利烏斯·保盧斯搗毀了內雷特瓦河河谷中的伊利里亞居民點,剿滅了大部分海盜。德米特里逃亡到馬其頓,羅馬人開始建立他們在巴爾干地區(qū)的影響。

約前180年達爾馬提亞人脫離了伊利里亞王國。羅馬元老院決定吞并伊利里亞。前168年,羅馬軍隊打敗了最后一個伊利里亞統(tǒng)治者格恩蒂烏斯,在伊利里亞地區(qū)建立了四個實際上完全由羅馬控制的傀儡共和國。這些共和國存在了一段時間后即被撤消,羅馬人將伊利里亞組成一個行?。ㄒ晾飦喰惺?,拉丁語:Illyricum),開始了對這一地區(qū)長達數個世紀的直接統(tǒng)治。在王國時期,伊利里亞的首府是斯科德爾(今斯庫臺,位于阿爾巴尼亞北部),行省時期則是薩洛納(今克羅地亞索林)。公元10年,伊利里亞行省被分割為達爾馬提亞行省和潘諾尼亞行省,但伊利里亞作為地區(qū)名仍然被廣泛使用著。

羅馬帝國時期,伊利里亞地區(qū)的居民曾被視為不開化的人,但他們中的佼佼者卻在后期帝國的歷史中發(fā)揮了巨大作用。在三世紀危機到達高峰時,正是數位出身于伊利里亞的軍人皇帝(所謂伊利里亞諸帝)挽救了即將崩潰的帝國。西羅馬帝國滅亡后,政治上屬于東部帝國的伊利里亞也不斷受到如潮水般涌來的蠻族(西哥特人,匈人,東哥特人,等等)的嚴重破壞。在這些蠻族最終離開或瓦解后,斯拉夫人又沖進了這一地區(qū)。在6世紀到8世紀之間,大量斯拉夫部落進入巴爾干半島并定居下來,原住民伊利里亞人逐漸被同化了。

阿爾巴尼亞人

某些學者認為阿爾巴尼亞人是古伊利里亞人的直接后裔。但除了阿爾巴尼亞語和伊利里亞語在語言學上有一些明顯聯(lián)系外,并沒有很多證據支持這種觀點。

其他

在拿破侖戰(zhàn)爭時期,拿破侖以“伊利里亞”作為他的帝國的一個省的名稱,即伊利里亞省。拿破侖的伊利里亞省只包括亞得里亞海東岸的一條狹長地帶,從1809年存在到1813年。后來奧地利帝國又在其內部設置了一個“伊利里亞王國”,直到1849年奧匈帝國成立。19世紀巴爾干地區(qū)的民族主義者重新拾起了“伊利里亞”這個古老的民族名稱,用來表達他們擺脫外國控制的愿望和泛斯拉夫主義的政治思想。

在一些文藝作品中“伊利里亞”被當作一個半幻想式的國家的名字,如莎士比亞的《第十二夜》,讓-保羅·薩特的《骯臟的手》,以及勞埃德·亞歷山大的《伊利里亞歷險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