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林幻系列:尤比克》內容簡介:喬·奇普為格倫·朗西特的反超能咨詢公司工作,保護人們免受通靈師和先知的心靈窺探。在一次前往月球執(zhí)行任務的過程中,朗西特的行動組遭遇埋伏,朗西特身亡。行動組成員迅速將朗西特的遺體送往蘇黎世的亡靈館冰凍冷藏,并試圖與他的大腦取得聯(lián)系。然而,不僅沒有成功聯(lián)系上朗西特,行動組成員還發(fā)現,錢幣、香煙等物品均在發(fā)生退轉,時光似乎在倒流。究竟發(fā)生了什么事?

中文名

譯林幻系列:尤比克

作者

菲利普·迪克 (Philip K.Dick)

外文名

Ubik

語言

簡體中文

出版社

譯林出版社

頁數

196頁

開本

32

出版時間

2013年9月1日

譯者

金明

ISBN

7544737551, 9787544737555

品牌

江蘇譯林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 美國科幻鬼才菲利普·迪克最深奧復雜的作品

? 《時代》周刊“1923年來百部經典”之一

? 走進尤比克的世界,體驗一個關于生存和信仰的故事

? 著名科幻作家韓松長文導讀

作者簡介

菲利普·迪克(Philip K. Dick),美國科幻文學界的傳奇人物,在美國科幻黃金時代獨樹一幟。共出版44部長篇小說和121個短篇小說,曾獲雨果獎和坎貝爾獎。作品集中探討“何為真實”以及“個體身份建構”。盛名經久不衰,有多部作品被改編成電影,包括《銀翼殺手》、《少數派報告》、《全面回憶》等,一再催生票房新高。以其名字命名的菲利普·K.迪克獎是美國科幻界的主要獎項之一。

譯者簡介:

陳灼,1983年生。2003—2004年任《電腦報》編輯、記者。曾出版作品《上帝擲骰子:歐美角色扮演游戲史》,譯著《托爾金與世界大戰(zhàn)》?,F在上海,任2K China游戲設計師,參與開發(fā)了《席德梅爾的文明:變革》等產品。

媒體推薦

這是一個讓人深感不安的生存恐怖故事,一場你不知道自己是否還會醒過來的噩夢。

——列夫·格羅斯曼

菲利普·迪克是最具獨創(chuàng)性的小說家之一。和他相比,大部分歐洲先鋒派人士簡直就是走進死胡同的自我中心主義者。

——《星期日泰晤士報》

圖書目錄

(1)獻詞

(2)引詩

(3)正文(1—188)

(4)譯后記(189—196)

后記

迪克的世界

韓松

我知道有迪克這個人很晚,1996年去美國逛當地的科幻書店。都不曉得他,竟沒有買他的書。后來大概2003年才知道,當時迪克已經死了二十一年,中國才有出版社譯了他的書來出。以前都以為阿西莫夫和克拉克最牛,不知道還有個迪克。后來一天天感覺不一樣了?,F在聽說能為迪克的書寫跋,能與這個牛人陰陽對話,誠惶誠恐,受寵若驚,坐在電腦前甚至有一種畢恭畢敬感。

但他是一個美國人,我們中國人,對于美國人,其實是有隔閡的。尤其迪克,更是難以理解的一個人,雖然他的書中寫到了東方文化和《易經》。其實,就算在他自己的文化中,他也很長時期難以讓人理解,只有一群死忠的粉絲捧他。他是一個遲遲才被承認的天才。

一年前,在四川參加星云獎儀式時便聽說,有人在譯迪克的這么一套書。美方的代理者認為迪克是主流作家,因此沒有讓中國的科幻小說出版商參與進來。所以今天看到的,是譯林出版社的版本。迪克在世時,也曾寫過一些主流小說,但有生之年只出版過一本。

關于迪克的生平,如今人們介紹得已經很多了,大致是這么一些情況:

他生于1928年,卒于1982年,只活了五十四歲。他作品中的不少人物,差不多也都命不長。

他活著時,幾乎就是個“擼瑟”,也就是失敗者,比屌絲還差的感覺。

他有一個雙胞胎妹妹,但出生后五周就死了。迪克認為是母親照料不周。因此恨他媽,家庭關系不好。而父親在迪克四歲時,也拋家而去。

迪克結過五次婚,都離7。

成年迪克靠安非他明活著,還吸毒,經常陷入神經錯亂中。

他有嚴重的焦慮癥,不能與人正常交往。他還患上了妄想癥,認為自己被聯(lián)邦調查局和中央情報局監(jiān)視。

他有廣場恐懼癥,連在公眾面前吃東西,都感到困難。

他還患上了抑郁癥,曾嘗試自殺。

他在七十年代后,沉湎于超自然,著迷于玄學和神學,并一度稱獲得天啟。

他只短暫地上過一年大學,讀哲學,在加大伯克利分校。他基本上是自學成才。他一生大部分時間居住在加利福尼亞。

他是一位多產的作家,從1952年開始寫作,到1982年去世,創(chuàng)作了整整三十年,寫了四十四部長篇小說,以及一百二十多篇中短篇小說。他常常為掙稿費養(yǎng)活自己而拼命寫。他沒有其他工作。

他的個人經濟狀況很窘迫,在五十年代,一度連圖書館借書的過期罰款都交不起。他還交不起美國政府的稅金。于是另一位偉大的科幻作家海因萊因借他錢。海因萊因還說要為迪克買臺電動打字機。

除了科幻。他也寫主流小說或者我們所說的純文學,但生前極難出版,還總是遭到人們的白眼和嘲笑。

他簡直是一生潦倒。有些讓人想到卡夫卡和卡佛,或者曹雪芹。

后來有人根據他的名著《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改編了《銀翼殺手》(經常被評為史上科幻電影排行榜上的冠軍),但還沒等到公映,迪克就死了。

他寫了那么多書,只得過一次雨果獎。雨果獎和星云獎同為世界科幻的最高榮譽。另一位科幻大師阿西莫夫得過十次雨果獎和星云獎。

但在他死后,他的書不停地再版,他被驚呼為我們時代的一位偉大作家和前衛(wèi)作家,也可能是最讓人吃驚和震撼的作家。有人用他的名字設立了科幻獎。他的小說頻頻被翻拍成電影,除了《銀翼殺手》,還有《少數派報告》、《全面回憶》等,總共十部。導演包括斯皮爾伯格、吳宇森等人。

2012年,我去英國,在倫敦的主流書店和科幻書店,看到迪克的書都擺在十分顯眼的位置,與一般讀者的視線平行,反而是阿西莫夫擺放在書架的最下面,大概與讀者的鞋面位置平行。

2005年,美國《時代》周刊評選了1923年來世界最佳百部英文長篇小說,其中就有迪克的《尤比克》。而西方科幻三巨頭阿西莫夫、克拉克和海因萊因都沒有作品入選。

我讀了迪克的書,有這么一種印象:他的文字黑暗、混亂、恐懼、戰(zhàn)栗、怪誕、荒謬、瘋狂、壓抑,常常是夢囈般的對話,主角也像是活在別人的夢里,世界隨時會發(fā)生翻轉,還彌漫著神秘和錯位,敘事常常不連貫,有宗教或邪教般的本體論情結,是東西方文化碎片的混雜,貫穿了哲學或準哲學的沉思或抽搐。常常很難讀,也很難理解,更難翻譯。應該說,國內迄今沒有十分滿意的譯本。他的書中,有著各種文明、文化以及政治、商業(yè)的交替穿插,甚為豐富、復雜而混亂,像一個裝滿垃圾和珍寶的大型地下室,然而其中又顯現出一種至簡至純感,直指人心。他的小說風格鮮明。一看即知,堪稱別無分店,英國科幻大師奧爾迪斯稱其為“獨特而過分”。后來還有人創(chuàng)造出一個專門的詞匯來形容具有迪克風格的文類或語言,也就是“迪克特色的”或“迪克武的”(“Diekian”或“Phildickian'’)。迪克的文風粗獷、簡潔、凌厲、迅猛,有時會沒有主語,有時兩個名詞就構成一個句子。

終其一生,他似乎都在喋喋不休地講述他對這個迷亂世界的迷惘和困惑,發(fā)出深深嘆息。他是一個反叛者和失落者,是一個悲觀主義者。他的主人公以及其他角色總是像黑色的影子或者鬼魂一樣飄來飄去。他那些情節(jié)曲折詭譎的故事,更像是描述人類內心混沌動蕩的心理小說。他是一位超現實主義大師,像達利一樣,繪出了一幅幅的幻象。他與當時美國科幻的樂觀主義主流精神格格不入。但他的悲觀絕望中,又有一種對人性力量的堅信。他的主人公都在單槍匹馬地與命運不懈奮斗、抗爭。

他最初的一些小說,特別是寫于1952年至1962年期間的,也常常模仿那些通俗雜志上的所謂“硬科幻”,有太空冒險啊,機器人啊,外星怪獸啊,激光槍什么的。的確,那時的美國科幻,整個地位和品位并不高,也不如歐洲。歐洲有威爾斯、凡爾納、赫胥黎這些先驅,已給科幻注入了更高貴的血統(tǒng)。但是迪克只是把那些東西拿來做他的皮,他逐漸變得越來越迷戀于探究現實的本質,一心想要知曉什么是真實,這糾纏了他的一生。他也深入善與惡、權力的濫用、人類的心理等深奧命題,控訴對集權主義的恐懼。他認為宇宙只是表面真實,實際上則是一重幻象,是一個巨大的欺騙,是被邪惡力量操控的皮影戲。他覺得宇宙可能有許多個。這在《尤比克》、《高城堡里的人》等作品中表現得格外明顯。他也關注什么是真正的人,并與贗品的人、人造的人作比較,如他在《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中表達的。迪克是美國最早一批使科幻嚴肅起來的作家之一,他賦予科幻以復雜的文學性、心理深度以及社會警示意義。

迪克拼命碼字的歲月,西方科幻迎來了它的黃金時代,彼時有阿西莫夫、克拉克、海因萊因這些大師叱咤風云。特別是迪克的創(chuàng)作高峰期,即六十年代,那正是西方科技文明創(chuàng)造出的嶄新輝煌的時代。人進入太空,登上月球。探測金星和火星,發(fā)現類星體、脈沖星和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弱電統(tǒng)一理論提出,混沌理論提出,摩爾定律提出,制成第一臺激光器。售出第一批工業(yè)用機器人,BASIC語言發(fā)明,英特爾公司成立,第一個體內起搏器問世,生態(tài)意識覺醒……人類張揚著開拓宇宙邊疆和潛入原子內部的雄心勃勃。1970年,按1958年的美元計算,美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三千五百美元,是一個世紀前的六倍多。好一個偉大而光榮的時代。這些也在主流的科幻小說中得以集中反映。

但迪克卻不那么主流。他仿佛對這一切成就感到迷惑而不解。他的筆下是一個衰敗的西方世界,是文明的深深沒落,是科技的重重淪陷。是人類的異化和商業(yè)化,是整個宇宙的碎片化和假象化。他狀寫的是美國夢的破滅,他似乎早已在預言“9·11”事件或者攻占華爾街。迪克的幾乎每一部小說,都在批判他所在的這個社會,在唱反調,噴射出憤怒和失望。用奧爾迪斯的話來說,“迪克的大部分作品,就是一張充滿詛咒的羅網”。而達科·蘇恩文則評價說,“迪克感到不斷萎縮的(被遺棄荒廢的)世界里充滿了痛苦,所有的人也逐漸失去了方向。”雖然愛與關懷等倫理道德一直是迪克小說的核心,但這些作品卻常常以死亡來收尾。在他的小說中,我們看見了一個有問題的、混亂的人生和時代,一個動蕩不安的多事之秋,人們想要用神來救贖,卻不可得。這種東西,跟同時期的垮掉的一代或者嬉皮士倒是如出一轍。迪克與凱魯亞克和金斯堡倒有些像是同道。

這背后或許有一種社會情緒。在整個六七十年代,越戰(zhàn)的泥潭,美蘇冷戰(zhàn)的危機,核武器毀滅地球的恐懼,人類企圖統(tǒng)治自然的野心,環(huán)境遭到破壞,倫敦毒霧,蕾切爾·卡森的《寂靜的春天》出版,都讓人騷動不安,不知所措,神經撕裂。然而或許更多的,還是來自迪克個人生命的投影,來自他那顆敏感而郁結的內心,來自他與自己身體與心理的搏斗和掙扎。因此,他所有的書,歸根結底,寫的還是他本人,同時也書寫著他身邊真實的人們。他作品中的主角通常是小人物,他狀寫了他生命中認識的人,把他們放到極端的科幻場景中,讓他們在一個美國夢成為主旋律的時代,充滿驚恐和憂慮,無法共享出彩的人生,卻又在內心深處不放棄夢想。迪克對他們的命運滿懷同情。他的小說,總是把大觀念與渺小的人類個體相結合。正是這個,使得他那些灰暗疲乏、郁郁寡歡的作品充滿人性的力量,并與橫隔了偌大太平洋和漫長歷史間隔的我心心相印。

迪克寫的不是一般的科幻小說。他是邊界的破壞者,作出了許多十分特別而詭異的科幻設定,涉及了非機械論的新世界觀,那是相對論、量子論開始的后現代,并與混沌理論、熱力學第二定律、復雜性理論和虛擬現實混同。迪克的技術思想至今仍閃閃發(fā)光,并由科學延及人文,因此具有了長遠的生命力。

因為這些原因,我是越來越喜歡他了,他甚至成了我最喜歡的作家之一,不僅僅是喜歡,而且迷戀。

《尤比克》這部杰作,初版于1969年,也就是美國人登月那年,剛才說了,是史上最偉大的英語小說之一。

《尤比克》寫的是1992年的事情。根據迪克的預言,那時普通人已能夠隨隨便便登上月球,并且很多人都擁有了超能力,比如心靈感應什么的。有一家美國公司,老板叫作朗西特,和他的半死人妻子一起經營這家公司,招募擁有反超能力的人為客戶服務,保護他們的大腦隱私免受窺探什么的。喬·奇普是其中一員。有天他們接了一個大單,來到月球,未料遭到競爭對手算計,挨了炸彈。隊員們發(fā)現老板死了。奇普等人逃回地球,結果發(fā)現很多東西都在變,包括電話卡不能用了,牛奶變質了,錢也變樣了,本是羅斯福的頭像,卻變成了老板朗西特的,而死去的朗西特也在不斷給他們發(fā)來訊息,非常詭異。最后連時間也變了,他們回到了1939年,回到了一個很像美國的世界。他們中的人只要脫離隊伍,就一個個消失,死去。最后奇普發(fā)現,其實死的是他自己,是他處于半死人狀態(tài),所有的隊員都死了,而他的老板才活著,一直在試圖激活他,與他對話。但故事到最后,連老板也不能確定自己是死是活。而這一切到底是怎么來的,直到最后仍撲朔迷離。就是這樣的一個故事。從頭至尾,充滿神秘感,暗黑而冰冷,是徹底的絕望,猶如噩夢。更確切來講,讀者整個就像行進在一次中陰之旅中。

迪克在《尤比克》中發(fā)明了一個科幻設定,也就是中文譯作“亡靈館”的東西。死掉的人都凍在里面,但其實只是半死人。訪問者可以用一種基于光相子的技術手段,激發(fā)半死人的思維,讓他們與活人對話,一起討論問題,商量事情,共同經營世界,而每對談一次,那半死人就隨著能量的消耗,向真正的死亡滑去一分。尤比克則是一種防止衰敗的噴霧劑,防止人墮入徹底死亡的萬劫不復。但它究竟是什么,怎么來的,最終仍是秘密。據迪克的前妻講,尤比克其實是上帝的隱喻,全知全能,無所不在。像迪克的許多作品一樣,《尤比克》也是由政治、商業(yè)和物理領域,最后進入了本體論的拷問。這是迪克小說中最為糾結的,也是最精彩的部分,

在這個故事中,美國社會是混亂的,充滿欺騙,金錢主導,廣告控制,普通人缺乏自由。像斯坦貝克《憤怒的葡萄》一樣,《尤比克》書寫了美國夢的破滅。小說還充滿《盜夢空間》那樣一層層的剝筍和意外,又如同《黑客帝國》,質疑著世界和我們人生的真實性。1968年,阿瑟·克拉克和斯坦利‘庫布里克的《2001:太空奧德賽》影片推出。迪克應該看了這部電影吧?但他的宇宙與那宏大而壯懷激烈的敘事卻不相干。事實上。《尤比克》完成于1966年。克拉克和庫布里克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生而燦然的宇宙。迪克則創(chuàng)造了一個隱晦而閉塞的、不?;蛩劳龅挠钪妗?/p>

他還創(chuàng)造了很多的奇異語言,并作出了各式的發(fā)明,像亡靈館、光相子、反超能技術等。他對這些“高新科技”的內核,常常并不加以解釋。包括對時間倒流,也沒有任何可靠的解釋。但他的作品卻包含了我們這個時代最深刻的科學思想,比如熱力學第二定律,熵的思想,世界在不斷滑向死亡和混亂,無人能夠控制。尤比克是試圖從外界引入秩序的一種嘗試,以避免熵。另外則是量子力學的思想。世界和我們,都在兩種狀態(tài)之間,死或活,這也是不確定的。再就是相對論。時間和空間,都是相對的,沒有絕對時空。人只能在這樣一種過程中定義他們自身。不,連他們自身也無法定義。還有虛擬現實。這是人造的現實。人們可以在那里面生活,它甚至比真實世界更加真實。后來才出現的計算機技術和人工智能,都印證了迪克的想象。

最重要的是,《尤比克》是一部集中反映迪克信仰的小說。他述說了他的世界觀、他的哲學,還有他對宇宙人生虛假性的看法。而他在自設的語言陷阱中,沉入了自我的無力掙扎。作為讀者,我更感到《尤比克》是一部反抗人、社會和科學的小說,也是在意識深處潛入了存在本質的小說。它的荒誕感和作者的糾結,讓人難以釋懷。但作者仍在掙扎,仍不屈服,像主人公喬,那最后也是要不服氣的。盡管無法掙脫,但總是要掙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