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整理: 釋迦牟尼,也被稱為喬達(dá)摩悉達(dá)多,是佛教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名字在梵文中的意思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合起來意為釋迦族的“圣人”。
喬答摩悉達(dá)多 釋迦牟尼,佛教創(chuàng)始人。姓喬答摩(也譯作喬達(dá)摩),名 悉達(dá)多 ?!搬屽饶材帷保?/span>?ākyamuni )是佛教徒對他的尊稱。釋迦,種族名,意為“能”;牟尼,亦譯為“文”,是尊稱,意為“仁”、“儒”、“忍”、“寂”。合為“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意即 釋迦族 的“圣人”。
人物事跡 釋迦牟尼佛誕生于三千年前的古印度,佛陀降生前為一生補(bǔ)處菩薩,住兜率天內(nèi)院,以因緣(時間、地點(diǎn)、國家、家庭、父母)成熟,而降生于 迦毗羅衛(wèi)國 ,以國王 凈飯王 為父。王后名 摩訶摩耶 為母,經(jīng)典記載 佛陀 化乘 六牙白象 ,象口含白色蓮花,從 摩耶夫人 的左肋入胎,懷胎十月,根據(jù)當(dāng)時的風(fēng)俗,摩耶夫人回娘家 分娩 ,途經(jīng)蘭毗尼園,于無憂樹下誕下太子——悉達(dá)多(意為"一切義成就者")。據(jù)記載太子自摩耶夫人右肋而出,下地能走,周行7步,步步生蓮,乃遍觀四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曰:“天上地下,唯我獨(dú)尊?!边@時有二條龍,一吐溫水,一吐涼水,給他洗浴。此日即為浴佛日。 摩耶夫人在太子出生后七天去世,由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夫人養(yǎng)育成人。太子天資聰穎,從小通達(dá)五明、 四吠陀 (古印度傳統(tǒng)之思想),并且相貌英偉,具足 三十二相 , 八十種好 無人能級。17歲時,娶表妹 耶輸陀羅 為妃,生下兒子 羅睺羅 。雖然太子的貴族生活優(yōu)裕而舒適的,但因觀察到社會貧富懸殊, 四姓階級 的不平等,又有眾生之間的弱肉強(qiáng)食,尤其有感于生老病死的逼迫,人生的無常,于是生起出家求解脫的志愿與悲心。終于在十九歲那年的二月初八,夜出宮門,出家修道。 凈飯王得知太子出家的消息,甚為悲傷,經(jīng)派人勸說無效,便在親族中選派了 阿若憍陳如 、 阿說示 、跋提、 十力迦葉 、摩訶男拘利等五人伴隨他。出家后,太子先到跋伽仙人的苦行林,又來到 摩揭陀國 的首都 王舍城 ,國王頻婆娑王羅會見了他。爾后尋訪隱棲于王舍城附近山林的數(shù)論派信奉者,修習(xí)禪定。然而都未能真正得到解脫。于是他又來到伽阇山苦行林,在尼連禪河邊靜坐思維,實行苦行。經(jīng)過6年,形體枯瘦,仍未見道。后來體會到真正的修行是離開苦樂二邊的中道修行,于是舍棄無謂的苦行,走過 尼連禪河 ,接受牧女乳糜之供,恢復(fù)了健康后。來到伽耶山菩提樹下,以 吉祥草 敷設(shè) 金剛座 ,東向端身正坐,發(fā)誓:“我今若不證,無上大菩提,寧可碎此身,終不起此座!”他在樹下靜坐49天,克服了內(nèi)外的種種“魔障”。徹見自己本來面目,止息一切妄想無明,終于在十二月初八日,夜睹明星,正觀 緣起法 而成就“ 無上正等正覺 ”。世人尊稱他為“佛陀”(意為 覺者 ),圣號“釋迦牟尼”,時年35歲。釋迦牟尼成道時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zhí)著,不能證得。”指出一切眾生皆具佛性。 釋迦牟尼佛成無上正等正覺后,為令眾生入 佛知見 ,以無量的善巧和方便開始了49年的說法(詳見 一乘三乘 )。 在49年的弘化生涯中,最初佛陀直暢本懷,宣演《 華嚴(yán)經(jīng) 》二十一日,后因觀機(jī)逗教,又說《阿含經(jīng)》十二年,《 方等經(jīng) 》八年,《般若經(jīng)》二十二年,《 法華經(jīng) 》和《 涅 盤經(jīng)》共八年,這是大會的宣講,而對于個人特別的教化,不知說過無量數(shù)次。佛陀應(yīng)才施教,點(diǎn)化迷萌,感化無量數(shù)人求皈受戒,改惡修善,得大解脫,乃至了悟無上菩提。如佛陀在波羅奈斯城外的 鹿野苑 ,向阿若憍陳如等五人,宣說四諦、 十二因緣 、 三十七菩提分 、五蘊(yùn)、四禪等,五人聽后當(dāng)即皈依了佛陀,成為最初的佛弟子。這次說法,佛教稱為 初轉(zhuǎn)法輪 。與此同時,度 拜火教 外道優(yōu)樓頻羅 迦葉 三兄弟,以及令外道領(lǐng)袖 舍利弗 、 目犍連 皈信佛教。佛陀的弟子有 頻婆娑羅王 、 波斯匿王 等各國國王,及王妃韋提希夫人、末利夫人,也有低下階層的蓮花色、摩登伽等。佛陀度阿那律、難陀、 阿難陀 諸王子出家,也不舍棄理發(fā)匠優(yōu)波離及擔(dān)糞的尼提。總而言之,佛陀的弘化是以慈攝眾,以法領(lǐng)眾,以智教眾,以法養(yǎng)眾。 慈悲的佛陀對眾生的愛護(hù)無微不至,所教化的對象,不分貴賤貧富、種族信仰一律平等,使得歸依的弟子日漸增多,于是便有了僧伽(僧團(tuán))。一般認(rèn)為,釋迦牟尼佛在鹿野苑初次演教,阿若憍陳如等五人皈依佛教,便是佛教僧伽之始。在佛陀的弟子群中,有著種種賢圣不肖的分別。故而佛陀制定 了戒律,并向大家說明持戒的意義與功德。 正是戒,維系了僧團(tuán)的清凈,個人遵照戒律而行,過著法制的生活,僧團(tuán)就是自治民主的象征,佛陀又規(guī)定每半月布薩誦戒一次,集合說戒,使諸比丘都能在清凈戒法中長養(yǎng)善心,長行 梵行 。 佛陀在度生的過程中,也受到外道迫害及各種的災(zāi)難。根據(jù)《 佛說興起行經(jīng) 》記載,佛陀歷經(jīng)孫陀利謗佛、戰(zhàn)遮女系盆誣陷、奢彌跋謗佛,以及被木槍刺腳、被擲石出血、食馬麥、受苦行、患頭痛、患背痛、患骨節(jié)疼痛等十次災(zāi)難。其實佛陀的真身是法身,法身無有生滅,佛陀為了度眾,才應(yīng)現(xiàn)這些災(zāi)難,主要是為讓眾生明了業(yè)報不失,令生怖畏之心,不再留戀有為色身,而能斷惡行善,獲證永恒法身。 到了 晚年佛陀仍然孜孜不倦 ,帶著弟子四處行化傳教,并開示弟子們要“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jīng)不依不了義經(jīng) ?!迸R 入涅盤 之際,仍然不舍任何眾生,接受一位一百余歲的外道須跋陀羅,成為最后的弟子。佛陀的即將入滅,雖然令弟子們悲痛不已,但是誠如佛陀的教言所說:“要佛陀永久住于世間,這是違背法性的自然規(guī)則。佛陀是宇宙真理的示現(xiàn)者,不能違背法性?!狈鹜娱_示弟子說:“如果你們不能依照我的教言而行,即使我活了千萬年,于汝何用?如果你們能 依教奉行 ,亦如我永久住世。你們要堅定信仰,皈依法,依法而行,不皈依其他;你們要精進(jìn)修學(xué)圣道,解脫煩惱,住心不亂,這才是我真正的弟子?!狈鹜用魇镜茏硬灰獋?,因為天地萬物有生就會有死,合會必然有別離,這是無常真理的定律。佛陀最后針對 阿難 所提出的四個關(guān)鍵問題,開示弟子們在佛入滅后要以戒為師、以 四念處 安住、以默 擯 置之調(diào)伏惡人、在 一切經(jīng) 首安立“如是我聞”令人起信。并再次叮嚀弟子,要常常思慕佛陀的生處、悟處、說法處、涅盤處。最要緊的是,要身常行慈、口常行慈、意常行慈。 佛陀入涅盤,遺體荼毗后,留下 舍利八斛四斗 ,被分成八份為摩羯陀王阿 阇 世、吠舍離的離車毗族、 迦毗羅衛(wèi) 的釋迦族、阿摩羅迦波的布利族、羅摩伽摩的俱利耶族、波伐的末羅族(南末羅國)、拘尸那迦的末羅族(北末 羅國 )和吠多底波的 婆羅門 分得,各建 舍利塔 供養(yǎng)。 相傳釋迦牟尼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wèi)國(在今 尼泊爾 南部提羅拉科特附近)凈飯王的太子,屬 剎帝利 種姓。母親摩耶夫人是鄰國拘利族天臂國王之女。摩耶夫人在回父國途中,于藍(lán)毗尼分娩后7天 去世,太子因此由姨母 摩訶波阇波提 撫養(yǎng)成人。關(guān)于釋迦牟尼生卒年代,南傳和北傳的佛教有不同說法。據(jù)漢譯《 善見律毗婆沙 》“出律記”,推斷為 公元前565年 至公元前485年。 南傳佛教 或認(rèn)為是 公元前623年 至公元前544年,一說是公元前622至 公元前543年 。釋迦牟尼幼時受傳統(tǒng)的婆羅門教育,29歲(一說是19歲)時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各種苦惱,加上釋迦族姓面臨滅族的戰(zhàn)爭威脅,對當(dāng)時的婆羅門教不滿,舍棄王族生活,出家修道。開始在摩揭陀國王舍城附近跟隨“ 數(shù)論 ”先驅(qū)阿羅邏迦羅摩和烏陀迦羅摩子學(xué)習(xí)禪定。后到尼連禪河附近樹木中單獨(dú)修苦行6年。認(rèn)為苦行不是達(dá)到解脫的道路,轉(zhuǎn)而到伽耶(菩提伽耶)畢波羅樹下靜坐思維四諦、十二因緣之理,最后達(dá)到覺悟。時年35(一說30)歲。先在波羅奈城鹿野苑向其侍從阿若憍陳如等5人說法,此后一直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進(jìn)行傳教,并組成傳教的僧團(tuán),奠定 原始佛教 的基本教義。在王舍城先后受到摩揭陀國頻婆娑羅王及其子 阿阇世王 的皈依,在 舍衛(wèi)城 受到拘薩羅國波斯匿王的皈依。弟子很多,傳有500人,其中著名者有10人,被稱為 十大弟子 。80歲時于拘尸那迦城逝世。
建立僧團(tuán) 釋迦牟尼在悟道后,就為創(chuàng)建“僧伽”制度的活動投入了極大的熱情和精力?!吧ぁ奔词巧畧F(tuán),是出家佛教徒的組織形式。起初只準(zhǔn)男性加入,后來婦女也被允許出家。釋迦牟尼所建立的僧團(tuán)吸納了社會上各行業(yè)的人,如商人、獵人、理發(fā)師等,甚至殺人犯也可入教。雖然沒有 首陀羅 加入佛教的記載,但是相對于其他宗教來說,佛教僧團(tuán)是平等的,沒有種姓歧視的。創(chuàng)教初期,釋迦牟尼并沒有為僧團(tuán)制訂任何制度。僧團(tuán)的戒律是根據(jù)所發(fā)生的事件逐漸創(chuàng)建形成的。遇到事件發(fā)生時,僧人們就請釋迦牟尼做出裁決,他的決定被認(rèn)為是關(guān)于處理此事的“法律”,也就是“戒律”。釋迦牟尼所制訂的戒律,涉及到個人品德行為,包括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的各個方面的一系列禁忌。除此之外,釋迦牟尼還為僧伽規(guī)定了云游乞食、雨季安居和犯過懺悔等制度。這些建制構(gòu)成了信徒們的宗教實踐,也成為維護(hù)僧團(tuán)組織和秩序的有力保障。教法 釋迦牟尼在世宣 佛法 口授身傳,沒有文字記錄的經(jīng)典。釋迦牟尼去世后,他的弟子們?yōu)榱吮苊夥鸾探塘x日久散失,也為了防止其他“外道”異說滲入佛法,對于他的言教進(jìn)行了整理,是為“結(jié)集”。釋迦牟尼的學(xué)說內(nèi)容,可歸納為 三法印 、四諦、八正道、 十二緣起 、 三十七道品 等。
經(jīng)典依據(jù)
萬德洪名 “釋迦牟尼佛”,釋迦佛是我們的本師;本師者,根本教師。西方 阿彌陀佛 、東方 阿閦鞞佛 、 十方三世 一切諸佛,都是釋迦佛說出來的。設(shè)若釋迦佛不說,我們連一尊佛,亦不會知道。因此,我們稱念釋迦佛名號時,特加“本師”二字,稱曰:“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以表感念佛恩,特別尊重!我們對于本師的名義,尤應(yīng)留心詳記。 梵 語“釋迦牟尼”,華言能仁寂默?!澳苋省闭?,能以仁慈一切眾生,“寂默”者,不著相。 “寂”是不著身相;所謂“不離菩提場,而至鹿野苑”。終日出入往返,著衣吃飯,及至赤足走遍全印度,悉皆寂無身相。“默”是不著語相;所謂“終日說法,無法可說”。乃至說法四十九年,不曾說出一字,是皆默無語相。茲再詳解其義:能仁者,是大悲;寂默者,是大智。凡夫有悲無智,二乘有智無悲,菩薩雖具悲智,而未能究竟。佛是大乘極果圣人;大乘者,即是大白牛車(比喻)。這輛大白牛車,有兩個輪子,一個是悲輪,一個是智輪。釋迦佛駕著這輛大白牛車,悲智二輪,一齊雙運(yùn),普載一切眾生,由凡夫地越過化城,直抵寶所。唯佛一人,悲智雙運(yùn),究竟圓滿,故號為能仁寂默。一切萬法,悉皆含攝于悲智二法之中,故稱為萬德洪名。又能仁是事,寂默是理,理事無礙故號能仁寂默。又能仁是相,寂默是性,性相圓融故號能仁寂默。又能仁是俗諦,寂默是真諦,真俗一如故號能仁寂默。廣而言之, 三藏十二部 ,一切功德莫不具足于釋迦牟尼四個字中,故稱為萬德洪名。
悲華經(jīng) 全經(jīng)主旨在敘述和贊嘆釋迦如來穢土成佛之廣大誓愿,謂釋迦世尊往昔行菩薩道時,以大悲心哀 愍 惡世無依無 怙 的苦難眾生,誓愿攝取不凈國土,作大饒益,調(diào)服教化煩惱愚癡的穢土眾生,令得解脫苦海。以及阿彌陀佛等諸佛、菩薩之本生和凈土成佛之大悲愿行。經(jīng)題‘悲華’,即‘慈悲的白蓮華’之意,喻指釋迦牟尼佛,以及如諸佛般發(fā)大菩提心,慈悲攝受眾生的大行愿者。
全經(jīng)共有六品,第一《轉(zhuǎn)法輪品》記載佛在王城崛山。與大比丘僧六萬二千人俱。菩薩四百四十萬,及 梵天 六欲天等。時 彌勒 等上首菩薩,向東南方稱 蓮華尊佛 功德。寶日光明菩薩問佛因緣?佛答其故。謂蓮華尊佛昨夜初成正覺,作大佛事。第二《陀羅尼品》說彼東南世界相貌,及說過去日月尊佛授現(xiàn)佛記,授與解了一切 陀羅尼門 。說此事已,十方菩薩同來 崛山 ,聽受陀羅尼門,皆得見彼蓮華 佛剎 。次有解脫怨憎菩薩,問修集 陀羅尼 法?佛答以四法,五法,六法。七歲中修。彌勒自言,于十恒沙劫前,已從娑羅王如來處得聞得修,以本愿故,久在生死,待時成道,求佛授職。佛為說諸章句,令眾獲益。又入遍一切功德三昧,度 三惡道 眾生令生天人,為諸天人示宿世因緣。 第三《大施品》就寂意菩薩 問佛出此濁世因緣 ,佛陀備述恒沙阿僧 祗 劫的前事,謂過去有世界名刪提嵐,善持劫中,有佛陀號曰 寶藏如來 ,有 轉(zhuǎn)輪王 名為無諍念,有大臣名為寶海。王及千子諸小王等,皆悉供養(yǎng)寶藏 如來,但未發(fā)大心。寶海做一夢,知大家未發(fā)大心。便以夢問佛,勸彼諸人發(fā)無上心,各取凈土。 第四《諸菩薩本受記品》寶藏如來授轉(zhuǎn)輪王阿 耨 多羅三藐三菩記,將來成佛,即無量壽佛。第一太子,即觀世音。第二王子,即大勢至。第三王子,即 文殊菩薩 。第四王子,即 普賢佛 。第五王子,即今成無上正等正覺的蓮華尊佛。第六王子,即法自在豐王佛。第七王子,即 光明無垢堅香豐王佛 。第八王子,即普賢菩薩。次授十千懈怠人記,次記第九王子,即 阿閦佛 。第十王子,即 香手菩薩 。第十一王子,即 寶相菩薩 。又授五百王子記,又授四百王子記,又授八十九王子記,又授八萬四千小王記,又授寶海八十子記,又授寶海三億弟子記,千童子記,侍者五人記, 最后寶海發(fā)大悲愿 ,諸菩薩等皆悉贊嘆,六方諸佛,送華供養(yǎng),寶藏如來摩頂授記,即釋迦牟尼佛。并說菩薩四法懈怠,四法精進(jìn)。一者愿取清凈世界,二者愿于善心調(diào)伏白凈眾中,施作佛事,三者愿成佛已,不說聲聞辟支佛法。四者愿成佛已,壽命無量,是名四法懈怠。一者愿取不凈世界,二者于不凈人中。施作佛事,三者成佛已,說三乘法,四者成佛已,得中壽命,不長不短,是名四法精進(jìn)。贊嘆寶海為 大悲菩薩 第五《檀波羅密品》寶藏如來為 大悲菩薩 說諸 三昧 門助菩提法清凈門經(jīng),大悲菩薩歷劫行諸難行苦行。 第六《入定三昧門品》 十方諸佛 皆我釋迦所化度者,皆遣菩薩來會供養(yǎng),佛入三昧,令諸大眾皆入身毛孔中,復(fù)說十專心發(fā)于菩提,能入一切行門。乃至結(jié)名,結(jié)益,勸持,無怨沸宿大仙夜叉,發(fā)愿流通。
十種稱號 佛是佛陀的簡稱,佛陀是自覺覺他覺滿或無上正遍知覺的意思,修行到所有功德都圓滿。佛有十種德號,這十種稱號是:
1。如來:乘如實之道而來成正覺。(“如”在佛經(jīng)中稱真如,就是絕對真理,如來,是說佛是掌握著絕對真理來到世上說法以普渡眾生的圣者。比如稱釋迦牟尼佛或稱釋迦牟尼如來,都是一樣的。但稱釋迦牟尼為如來佛就錯了。因為如來和佛同是一切佛的通稱,并不說明是某佛,正像稱人為先生閣下不能說明是某人一樣)
2。應(yīng)供:應(yīng)該受到人和天的供養(yǎng)。
4。悉知 三明 (宿命明、 天眼明 、漏盡明)和 五行 (圣行、梵行、天行、嬰兒行、病行)。 5。善逝:非常自在地入于涅盤。
7。無上士:至高無上之士。
8。調(diào)御丈夫:能調(diào)整治理修行方法的大丈夫。
10。佛世尊:佛應(yīng)該是一切世人所共同尊重的。
佛陀的果位是菩薩道的究竟位,所以也可將佛陀稱為究竟菩薩;佛陀的果位也是解脫道的究竟位,故又可將佛陀稱為究竟阿羅漢。
舍利子 佛陀入滅后,火化留下的遺體,于中得舍利無數(shù) ,弟子們將佛祖真身舍利起塔供養(yǎng),恭敬頂禮。后來, 阿育王 取出全部舍利,分成八萬四千份,分別盛入寶函,在世界各地建塔供養(yǎng),其中有許多傳入中國。在歷史煙云的變幻中,絕大多數(shù)舍利被散失、湮沒、不幸中的萬幸,1987年在 法門寺 的地宮中發(fā)現(xiàn)了許多唐代古物,這顆世界上惟一的佛指舍利即在其中。出土?xí)r,佛指舍利用五重寶函包裝著,高40.3毫米,重16.2克,其色略黃,稍有裂紋和斑點(diǎn)。據(jù)史料記載,唐時,該舍利“長一寸二分,上齊下折,高下不等,三面俱平,一面稍高,中有隱痕,色白如雨稍青,細(xì)密而澤,髓穴方大,上下俱通”。所記與實物吻合。
總結(jié) 釋迦牟尼佛以本誓愿于娑婆世界五濁惡世時示現(xiàn)成佛(詳見 八相成道 ),是佛教開啟者。 釋迦是其種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
釋迦牟尼合起來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因父為釋迦族,成道后被尊稱為釋迦牟尼也就是“釋迦族的圣人”的意思。
釋迦牟尼生(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大約與我國 孔子 同時代。他是 古印度 北部迦毗羅衛(wèi)國(今尼泊爾境內(nèi))的王子,屬剎帝利種姓。 據(jù)佛經(jīng)記載,釋迦牟尼在19歲時,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舍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歲時,他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遂開啟佛教,隨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帶傳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示現(xiàn)涅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