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演變
?肇始“三江”(1902)
三江師范學堂后續(xù)歷史沿革
19世紀末,清王朝閉關鎖國,積弱積貧,歐美列強的“堅船利炮”一而再、再而三地轟開“天朝大國”之門,同時也轟醒了中國人民救亡圖存、變革自強的意識。“御外侮而欲求強,為求強而欲變革”的呼聲日高,“廢科舉,興學校”,不拘一格育人才,更成為維新變法的重要舉措。三江師范學堂便在這舉國上下求強思變的潮流中應運而生。1901年,清廷迫于內(nèi)外形勢,下令各省改書院為學堂。翌年又頒布了《欽定學堂章程》(即“壬寅學制”),將學校教育分為初等、中等和高等三等七級,形成了較為完備和系統(tǒng)的教育制度。 時任兩江總督劉坤一,與當時的湖廣總督張之洞、盛宣懷等結成“東南互保”聯(lián)盟,1901年7月,他和張之洞聯(lián)銜具奏《湖廣、兩江總督會奏三疏》(史稱“變法三疏”)。提出“育才興學之大端”四項:“一曰設文武學堂;二曰酌改文科;三曰停罷武科;四曰獎勵游學。”(史家認為,“變法三疏”實際上是“清末新政的實施大綱”)。 1902年5月8日,劉坤一邀請張謇、繆荃孫、羅振玉等江蘇學者、名流商議興辦學堂事宜,達成共識:興學育才的主要困難是師資匱乏和資金短絀,而開辦高等師范學堂,不僅可以為各級學堂培育師資,而且“更可比辦高等學堂經(jīng)費減省一半”。劉坤一在當日給張之洞的信中通報了此次商討的經(jīng)過,力主興學“應從師范學堂入手“。 1902年5月15日,劉坤一會同江蘇巡撫,江蘇學政上奏《籌辦江南省學堂大略情形折》,5月30日,他再上《籌辦學堂情形折》,呈請在原設水師學堂、陸路學堂及格致書院外,另建小、中、高等三所學堂。即:將江南文正書院改為小學堂,鐘山書院改設中學堂,“均就原址酌量增茸”;省會高等學堂“課專門之學”,“規(guī)模必求宏敞,俾可廣育人才”,因而“聘翰林院編修繆荃孫為總教習”(注:繆荃孫是被聘為江寧高等學堂的“總教習”,而非師范學堂的“總教習”。 ),“設法籌款擇地建造,尼材鳩工,接續(xù)舉辦”。奏折陳述了辦學須循序漸進、需注重課本與師資的主張,并云:“現(xiàn)已另設師范學堂,選中學淹通、人品端正者,授以算法、繪圖等事,學成給以文憑,使為小學堂教習?!?/span> 劉坤一病逝后,朝廷著李有棻護理兩江總督這段時間內(nèi),他對辦學堂中許多重要事情進一步作了具體籌劃。并將籌辦情形上奏朝廷。接著,張之洞繼任署理兩江總督,上奏《創(chuàng)辦三江師范學堂折》,力主“先辦一大師范學堂,以為學務全局之綱領”。他還開具了辦學的具體計劃,在總督府下設立兩江學務處,籌劃并管理辦學事宜。同時委派翰林院編修繆荃孫率員赴日本考察教育,隨后又聘請繆荃孫為三江師范學堂總稽查,負責籌建三江師范學堂。 學校取名“三江”的緣由,有兩種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南京當時為兩江總督駐節(jié)之地,兩江總督所轄江蘇、安徽、江西三省均處長江中下游,也即古代所指“揚州”地區(qū)。因而“三江”即寓“東南”之意,取名三江師范學堂,既不失古風,又與兩江總督管轄之地有所照應。(相傳大禹治水,分天下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而“東南曰揚州”;《書·禹貢》“揚州”記載:“三江既入,震澤底定。”;《周禮·職方》“揚州”也云:“其川三江。”大概是指東南之地河川縱橫、水網(wǎng)交錯之意。) 另一種意見認為,安徽在歷史上曾屬江南省,“三江”即指“江蘇”(或“江寧”)、“江南”、“江西”三省之簡稱?!度瓗煼秾W堂章程》第一章第一節(jié)就“正名”曰:“本學堂名三江師范學堂,為江蘇、安徽、江西三省之公學?!币苍S這正是“三江”之名的由來。
?學堂籌辦(1903)
李有棻籌辦三江師范學堂時所呈奏折
1902年9月,朝廷著李有棻護理兩江總督,10月將籌辦三江師范學堂的情形上奏朝廷:江寧省城高等學堂暨府縣中小學堂分別興建、裁改,妥速籌備,次第開辦。1902年11月8日(光緒二十八年十月九日)至1903年3月20日(光緒二十九年二月二十二日),張之洞奉召再次署理兩江。三江師范學堂的創(chuàng)立,是他為期不到四個半月的二次署理兩江期間最大的政績。 創(chuàng)辦三江師范學堂折,張之洞
(1)著手籌建三江。張之洞于1902年11月5日抵江寧,以鐘山書院為行館;“初九日接署兩江總督篆務”。在其《到兩江署任謝恩折》中,張之洞即闡明了“新政多端,以 造就文武人材為急”的考慮。(2)設立兩江學務處。為了更好地推行興學事務,尤其是加快三江師范學堂的創(chuàng)辦,張之洞在1902年12月奏請設立兩江學務處,“專督全省學校事宜”。學務處總辦為江安督量道胡硯蓀觀察,而以銀元局志仲魯觀察、陸師學堂俞恪士觀察為副總辦。張之洞委派江寧銀元局官員為學務處副總辦,意在從銀元局籌集款項支持創(chuàng)辦三江。 (3)奏請創(chuàng)建三江。1903年2月5日(光緒二十九年正月初八),張之洞正式奏請創(chuàng)建三江師范學堂。張之洞的《創(chuàng)建三江師范學堂折》開宗明義,重申了“師范學堂為教育造端之地,關系尤為重要”的觀點,強調(diào)興辦教育,必須“扼要探源”,把握先后次序?!捌澯诮瓕幨〕?/span>北極閣前,勘定地址,創(chuàng)建三江師范學堂一所,凡江蘇、安徽、江西三省人士皆得入堂受學?!弊嗾墼敱M而又具體地闡述了創(chuàng)設三江師范學堂的理由、意義、章程學制、生員定額、師資來源及構成、辦學經(jīng)費及籌措渠道等等。 (4)專調(diào)湖北師范學堂長胡鈞來寧參與籌建。兩湖書院畢業(yè)生胡鈞曾奉張之洞之命兩次赴日本考察教育,對日本的師范教育有很深的了解,張之洞調(diào)胡參加三江師范學堂的籌建,要他仿照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精繪圖式,詳定章程,總期學制悉臻完備合法”。 (5)派遣繆荃孫等赴日考察。1902年底張之洞即命繆荃孫、徐乃昌、柳詒徵等八人赴日考察教育??娷鯇O等為考察作了許多準備,1903年2月方才出發(fā),4月11日奉新任總督魏光燾電召回到江寧。此次考察,主要是為了汲取日本師范教育成功經(jīng)驗而用于三江師范學堂的建設發(fā)展。考察回國后不久,繆荃孫即被委任為三江總稽查,徐乃昌1905年任三江總辦,而柳詒徵則在1903年6月被錄用為三江的教習。 (6)聘請日本教習。張之洞主張師法明治維新之后形成的日本教育體制和理念。他不僅倡導留學東瀛,而且直接取才于異域,從日本聘請教習或顧問。他自1898年初即與日本東亞同文會建立了聯(lián)系,先后聘請了24名日本教習和顧問到湖北各學堂任教。1903年1月18日(即奏設三江師范學堂之前18天),張之洞致函日本東亞同文會會長近衛(wèi)文薍及副會長長岡護美,云:“金陵現(xiàn)擬設三江師范學堂”,“擬聘貴國師范教員12人”,其中一人擔任“教頭”,其余受其調(diào)度。張之洞請近衛(wèi)等代為物色性情懇勤、品行端正且具有教育經(jīng)驗和歷練者,要求“正月半到金陵”,以便與中國教習“彼此互換知識”。經(jīng)過函電往來,近衛(wèi)派遣當時正在上海的同文會干事長根津一趕赴南京,與張之洞“就三江師范學堂招聘教習之事,詳細研究”,并與張之洞所委派的代表俞明震(江南陸師學堂總辦兼學務處)、楊覲圭(三江師范學堂總辦兼學務處)和劉世珩(三江師范學堂總辦兼學務處)三人,于1903年2月26日達成《三江師范學堂擬聘日本教習約章》。協(xié)議共十二款,分別規(guī)定了聘請日本教習的數(shù)量、聘期、所任科目、課時、薪水、川資、診療費用等事項。 三江師范學堂開辦儀式 合影
(7)延攬中國教習。張之洞出示曉諭,要求兩江所轄諸省官紳保薦“舉、貢、廩、增出身”中的學行兼優(yōu)之士,通過分門命題考試,錄取50名,與所聘日本教習“互相教益一年”,再分別教授修身、歷史、地理、文學、算學、體操各科。原計劃農(nóng)歷正月二十日取齊,但由于安徽、江西等地得信已遲,未及保送,因而延緩至二月初六,張之洞本擬“親臨貢院考試”,后因要事難以分身,請江寧藩臺李薌桓等代為主考。初十日復試,十八日揭曉。在應試的370人中,僅錄取崇樸、程麟等20名。張之洞認為“考試僅憑文字,尚難知其品質(zhì)”。因而要求兩江學務處官員在1903年3月18日(二月二十日)對通過復試者進行面試,“覘其言論,逐名加以考語,詳候核奪去留”。即便兩天之后就要交接離任,仍然毫不馬虎,足見張之洞對遴選三江師范學堂教習的重視和嚴格。(8)借江寧府署先行開辦。張之洞在其《創(chuàng)建三江師范學堂折》中曾云:“學堂未造成以前,暫借公所地方”1903年3月,三江師范學堂在江寧府署開辦,張之洞參加了開辦儀式并與相關人員合影。(右圖:這張由南京師范學院段熙仲教授提供、《南京大學校史資料選輯》于1982年首次公開的照片,是可見的有關三江師范學堂的最早的照片,彌足珍貴。 ) 1903年3月20日,張之洞“卸署兩江督篆”,并于21日“啟程赴鄂,由漢口取道北上”。
?學堂開學(1903—1905)
張之洞與魏光燾在1903年3月20日交接關防印信、王命旗牌。前后兩任總督隨后即與有關官員合影留念,其中包括兩江學務處和三江師范學堂的官員。六天以后,魏光燾“天甫黎明”即赴下江考棚參加尊經(jīng)校士館的甄別考試。但由于魏光燾“須臨三江師范學堂履勘,以故出題后即命駕回轅”。魏光燾第一次視察三江。 (1)續(xù)聘教習。三江首次招聘中國教習僅錄取20名,未能足額,因而魏光燾命兩江學務處發(fā)出曉諭,囑各司道府州再次保薦,四月底齊集江寧,“特再行考試一次,以廣搜羅而昭公允”。共進行了三次續(xù)考,計錄取雷恒等50人,加上張之洞任內(nèi)錄取的20名,共有70名。
(2)委任漢文總教習。三江的“漢文總教習”原擬聘請通州舉人范肯堂,因為范另有他就,因此魏光燾改聘湖南進士翰林吳獬,由兩江學務處下札委充。 (3)擇日開學,中日教習“互換知識”。1903年6月,三江所聘菊池謙二郎等11名日本教習均已到寧。三江師范學堂總辦楊覲圭便在6月19日召集“洋漢文教習會議”。除明確日本教習和中國教習各自承擔課程外,還確定中日教習彼此以“學友”稱呼。1903年6月25日,三江師范學堂開學。由于本年度尚未招收學生,因而所謂“開學”,即“華洋教習”互相教練、互換知識。即日本教習在中國教習指導下學習中國語言文學及經(jīng)學;中國教習向日本教習學習日語及理化、圖畫等等。其目的如張之洞《創(chuàng)建三江師范學堂折》中所云:“俟一年之后,學堂造成,中國教習于東文、東語、理化、圖畫等學通知大略,東語教習亦能參用華語以教授諸生,于問答無虞扦格。”此時再招考師范生入學,則教學時可以不一定借助翻譯,傳文達意避免誤會,又能節(jié)省時間。應當說這是一個很富創(chuàng)意的設想,但由于語言的阻隔,中日教習為期一年的“互換知識”并未達到預想效果。 (4)建堂工程基本竣工。三江學堂堂址,經(jīng)張之洞選定在北極閣前,建筑規(guī)劃由湖北師范學堂長胡鈞參考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的藍圖而定。自1903年6月19日起“鳩工建造”,工程監(jiān)督為知縣查宗仁。在魏光燾的督促下,工程進展順利。至1904年1月,即已造好“洋樓五所”,“局面極其宏敞”。而1904年日本東亞同文會也有報告說,三江師范學堂計劃興建的“五百四十室大校舍及職員住宅,已完成一半,來年二月即可竣工”。1904年8月間,魏光燾派員查勘三江建堂工程,發(fā)現(xiàn)工程監(jiān)督查宗仁有疏忽之責,立即采取補救措施。1904年9、10月間,工程全部竣工。三江的中日教習均遷移至北極閣下新堂址。而魏光燾也在此前后奉調(diào)閩浙總督。三江浩繁、宏大的建堂工程,是在魏光燾任內(nèi)開工并基本完成的。
(5)制訂《三江師范學堂章程》。1904年5月13日至7月7日(光緒三十年三月二十八日至五月二十四日),三江師范學堂總辦楊覲圭五次晉見兩江總督魏光燾。如此頻繁的晉見,應與制訂《三江師范學堂章程》及相關事務有關。這個章程由胡鈞負責草擬。章程“照奏定優(yōu)級師范并附初級師范章程辦理”,凡十五章,分別規(guī)定了“立學總義”、“考試規(guī)則”、“學科課程”、“各員職務”,有關講堂、齋舍、操場以及禮儀、賞罰、放假、畢業(yè)服務等“條規(guī)”和“學堂禁令”。
(6)正式招生開學。1904年7月,三江師范學堂總辦楊覲圭通知兩江所轄各府州縣,三江師范學堂將在9月15、16兩天舉行招生考試。由于如期前來應試者人數(shù)有限,僅錄取120人。10月又舉行一次招考,錄取180人,共計300人。所取學生分為三年制初級本科32人,二年制速成科187人,一年制速成科81人,四年制高等師范本科生172人,“備各中學堂教員之選”。學科設有理化科(后改稱理化數(shù)學部)、博物科(后改稱博物農(nóng)學部)、歷史輿地科(后改稱國文史地部),講授史地、文學、算學、物理、化學、博物、生理、農(nóng)學、教育學等課程。11月26日(光緒三十年十月二十日),學生正式入學上課。
三江師范學堂從1902年開始醞釀、籌備;1903年3月開辦,著手聘請師資、建造學堂;1903年6月19日開學,由中日教習“互換知識”一年;至1904年11月正式招生入學,在兩年多的時間內(nèi),完成了創(chuàng)建工作。這是當時江蘇的最高學府,“堪與京師大學堂比美”(日本東亞同文會報告語),也是“中國師范學堂之嚆矢”。 ?更名“兩江”(1906年)
兩江優(yōu)級師范學堂
三江招生入學之后,學生由于學堂之名、學堂用人和經(jīng)費分攤等問題發(fā)生省界糾紛。江蘇籍的士紳如張謇等人也有強烈反彈。他們提議應對三江師范學堂“正名”,理由是自雍正元年起,兩江總督就兼轄江蘇、安徽、江西三省。在兩江總督駐節(jié)之地開辦的師范學堂,應更名為“兩江優(yōu)級師范學堂”,它不言而喻為三省公學,無須以“三江”為名。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爭議,兩江總督周馥亦認為學堂名為“三江”似乎意義含糊不明,遂自1906年5月易“三江”為“兩江”,并根據(jù)《奏定學堂章程》條例,定名為“兩江優(yōu)級師范學堂”。 更名“兩江優(yōu)級師范學堂”,不僅是學堂名稱的變更,而且也伴隨著學制的變革和課程內(nèi)涵的提升,學堂的組織架構和人事也有新的明顯的變化。武昌起義后,兩江師范學堂因戰(zhàn)事停辦,1914年由江蘇省續(xù)辦改建為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江蘇巡按使公署飭第二四〇六號:“蘇省原有兩江師范學校,前因軍興中輟,現(xiàn)在大局已定,亟應由省續(xù)行開辦,以儲師資?!?)(圖冊圖片資料來源)